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連城竹安寨

連城竹安寨

日期:2016/12/14 17:51:07      編輯:古建園林

    竹安寨景區,位於福建連城冠豸山與蓮花洞相連處之東北側。竹安寨為清光緒年間邑紳羅學敏等為避戰亂,在馬頭山後第二重峰巒內平坦處所建房捨。此山四面懸崖陡壁,惟西、北兩向崖坡稍緩,當時辟為前後進退之路,並築有寨門。現竹安寨景區以此為中心,包括馬頭山、杉樹凹、茶坪棟等丘巒,面積為4.06平方公裡。

    竹安寨景區峰巒挺立,谷深泉幽,自然景點奇險、壯觀。中心景區從北而南依次為:

    馬頭山在竹安寨東北向,有一座兀突聳峙的山崖,崖頂中凹而側翹,形似馬鞍;前側嵌一塊傲視蒼穹的三角石,猶如馬頸;此馬似有奔騰之勢,但缺馬頭。民間流傳有雷公怒劈馬頭的神話故事。

    高矮寨伫立馬頭山下,眺望西南,可見高低兩座圓形、平頂石崖。其西側有一巨崖,頗像老婦頭顱。她肩負背簍、抬頭回望的神態,使人回想當年客家人筚路藍縷,艱難跋涉,飽經風霜,依戀故土的種種故事,因而,這一組天然石巖群雕又有“回望中原”之稱。

    戀人石和母子象入山門,抬頭可見兩塊矗立相向、中間有縫隙相隔的崖石,像一對沉浸於愛河、依依難捨的伴侶,人稱戀人石。再走幾步後,側看戀人石及其背後山峰,則又變成一頭母象背負著小象蹒跚而行的景觀。

    巨蟒吞螺和神蛙照鏡雲仙庵橫側山坡上,有一塊黑色山石,花紋形狀似田螺;不遠處坡頂上,半懸一石,如蟒蛇,口作欲吞螺狀,故稱巨蟒吞螺。故稱巨蟒吞螺。山腳,有一塊數米高天然石碑,拔地而起,像一面鏡子,又似一塊無字碑。從山腳仰望蟒蛇頭,又像一只蛙頭,正對無字碑,所以有人稱為神蛙照鏡。

    雲仙庵在竹安寨前山上。清鹹豐年間為五谷真仙廟,後被太平軍燒毀。1984年村民集資重建,改為雲仙庵,供奉五谷真仙、羅仙公、賴仙公等道教神仙。

    勁節亭在山坡亭平緩處。1998年,廈門大學教授沈持衡為紀念其父沈毅民當年追隨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廷、建立民國而堅貞不屈、英勇就義的高風亮節而興建的一座六柱圓亭。

    右坑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構築的外寨門。它牆體厚實,設有雉堞、箭孔,便於防守。

    女兒澗走過護欄險道,來到峽谷底,只見一條清澈的小溪在這裡匯成一潭,稱女兒澗。是當年築寨時,女眷們為修寨漢子洗衣、做飯之處。

    摩天峰過女兒澗,沿著人們順陡峭山脊開鑿的365級石階,可以直達竹安寨內寨。站在女兒澗邊,仰望摩天峰,有直插雲霄與天比高的氣勢。石階兩側全是懸崖深澗,其中有一段百級回音階,游人經過這裡,只要跺跺腳,就會聽到“啌啌”聲響,所以又稱響鼓石。峰頂是一寨門,為厚實的石砌牆體和殘缺的雉堞,有預留的瞭望孔、箭窗或射擊孔,十分堅固。此峰石階原是駐寨人員天旱時的取水之道和危急時的退路,現成奇險景觀。

    貓馱天池上山梁,南側有大貓、二貓、三貓三座山巒。二貓山頂有在巖石中鑿成的一方塘,用以承接雨水,終年不涸。

    壽星巖與雄鷹展翅竹安寨東北側,有一座山,山形酷似一老者,眼、鼻、眉、須栩栩如生。其南側一座山,山形極像要展翅高飛的山鷹,人稱雄鷹展翅。

    古屋場遺址進入前山竹安寨寨門,可見一片平緩的山凹。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保安社社眾在此興建圍屋、廳堂、書齋、廚房、倉廪、蓄水塘、小菜園等,歷5年而成。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四植竹木,為隱居讀書幽靜之所。民國22年(1933年),因戰爭被焚,今存殘垣斷壁。

    水門牆竹安寨塹門前有一峽谷,谷底為山澗溪流,在巖石矗立的斷壁上流過,稱水門。這堵巖石形似端整的牆壁,長約200米,高約70米,牆頂端寬約8米,具有非凡的氣勢,被稱為水門牆。

    修竹屏前山峽谷間,當年曾遍布竹林,二扁石如屏風聳立其中,故有修竹屏之稱。

    龍舌泉出前山路口,有一疊石頭天然組合成龍頭,呈張口形狀,內有一顆龍牙、一條龍舌,一泓清泉從其中涓涓流出,故稱龍舌泉。

    一線天龍舌泉過後,兩山之間一條小路,又高又陡又窄,抬頭向上望,天只有一條線,故稱一線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