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坑 800年徽州古村落之美
日期:2016/12/14 17:52:29   編輯:古建園林 上卿第堂屋的神龛上,擺放著一只座鐘、一個花瓶、一面鏡子,寓意終生平靜。即使是在交通便利的現代,從北京到婺源也不是特別方便,更不要說到理坑了。
從婺源縣城到坐落在沱川鄉的理坑村近60公裡,汽車在一座座小山丘中穿行。正值婺源深秋時節,萬山紅遍,景色優美。車窗外,不時有粉牆黛瓦的徽州村落一閃而過。綠的山,紅的樹,白的牆,細的雨,活脫脫一幅江南秋景圖。
婺源曾隸屬於古徽州,理坑與黟縣只隔著一道山。單從外表看,理坑與婺源以及安徽的村莊沒有多少不同,一樣的依山傍水、一樣的高牆黛瓦、一樣的飛檐翹角,甚至一樣的余姓人家。
但理坑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村莊。據《沱川余氏宗譜》記載:沱川余氏始祖為余道潛,與朱熹的父親朱松同為宋徽宗重和八年(1118年)同科進士。余道潛於庚子年(1120年)由安徽桐城遷至沱川篁村。1206年,其後代余景陽遷居理坑。這樣算起來,理坑至少也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800多年前的理坑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理坑,其建築格局和風貌大部分應該是明末清初的模樣。而明末至清朝中葉也正是理坑最興旺的時期。從明朝到清朝中葉,從偏僻的理坑村裡走出了上百名學士、進士。學而優則仕,於是理坑的學子中不乏高官:明崇祯年間廣州知府余自怡,明天啟年間吏部尚書余懋衡,明萬歷年間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清順治年間司馬余維樞……按古徽州的風俗,取士不成的男孩子們一般都要出門經商,一批又一批的理坑少年沿著曲曲彎彎的徽州古道走到上海、走到江浙,走到更遼闊的世界,打工學藝經商。然後,少年變成高官巨富,然後高官們退隱,巨富們還鄉,曾經的理坑少年紛紛從外面的世界翻山越嶺歸來。
他們帶著榮耀和財富歸來,大興土木,光宗耀祖,大量的官第、商宅、民居、祠堂、石橋等建築在小小的理坑拔地而起。據說,清嘉慶時,全村已有3000多人口,500多座建築物,其中官宅約有120多座。
走在800年前青石板上,卻看不到800年前的理坑人了,但他們的後代還在,他們的祖先傾力建造的房屋猶存。摸一摸高牆大院的石頭,看一看雕工精細的橫梁,在亦真亦幻中依然能感受那些曾經輝煌的歲月。
理坑現有民居134幢,以住宅為主體的古建築至今還保留有130幢,其中明代24幢,清代106幢。天官上卿第算是其中的代表性建築。上卿第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1619),為吏部尚書余懋衡告老還鄉後修建的私宅,用以家人居住和接待貴客之處。余懋衡歷任河南道守、大理寺右侍丞、大理寺左少卿、吏部尚書等職。天官形容余懋衡官職之高,在明朝不設宰相,六部尚書可謂位高權重之職,上卿則是對上位者的尊稱。上卿第的大門是代表較高地位“八字門”,門坊上淺淺地刻著代表主人官職的“天官上卿”四個字。上卿第占地面積不大,僅有150多平方米,高8.95米。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上卿第稱不上豪華氣派,甚至都談不上舒適。和許許多多徽州傳統建築一樣,上卿第外面是重重馬頭牆,院內有幢木結構的兩層房屋。橫梁、門窗上精細的雕刻穿越幾百年的時光,依然清晰生動。整座建築的采光全部來自不大的天井,緊鄰天井的堂屋即使在晴天裡也有幾分昏暗。堂屋的神龛上,擺放著一只座鐘、一個花瓶、一面鏡子,寓意終生平靜。陳舊凌亂的院子裡四處散放著孩子的玩具以及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
余懋衡的後人,一位約莫五六十歲的男子,安靜地坐在堂屋的八仙桌前,面對進進出出的參觀者眼皮都不抬一下。堂屋正對的院牆上,有一首毛筆草草寫上去的詩:春來三月八,處處呈芳華,霁陽古村落,暖風萬畝花,昨夜溪水滿,今朝牛披霞,王謝庭前燕,絡繹百姓家。八仙桌前的余家後人告訴我,詩是他在外打工的弟弟寫的。
寫在灰白牆上的黑字,看上去筆力蒼勁。
推薦閱讀:
孝感九房溝古民居魅力依舊
湖南上甘棠 固守自有的安靜
天下第一詩村 杏花村
嶺南古村落——梅縣橋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