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河口古鎮成“萬裡茶路”第一鎮

河口古鎮成“萬裡茶路”第一鎮

日期:2016/12/15 16:23:53      編輯:古代建築
  “南船北馬”第一鎮河口古碼頭

  南船北馬萬裡路茗香四海河口始

  貨聚八閩川廣多語雜兩浙淮揚通

  明代中葉,從江西鉛山河口鎮出發,途經閩、贛、湘、鄂、豫、晉、冀、蒙八省區及俄、蒙,縱貫中國大江南北、橫跨歐亞大陸,形成了一條茶葉貿易之路。這條茶路,在中國境內一萬三千多裡,途經中蒙俄230個城市,是一條堪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國際貿易黃金商道,也是一條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文化傳播路線。河口古鎮是“萬裡茶路”第一鎮。

  南船北馬萬裡路茗香四海河口始

  1月8日,內蒙古作家鄧九剛以長篇報告文學《茶葉之路》在澳門舉行的“智慧東方—2013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上被授予“2013中華文化人物”榮譽稱號。一時間,堪與絲綢之路媲美的萬裡茶路再次成為世人的熱門話題。

  2013年7月1日,中蒙俄“萬裡茶路”文化旅游產業聯盟在山西太原成立,推出“多元、合作、創新、共贏”的聯盟主題。三國專家學者、實踐工作者和會場觀眾互動,暢談茶路對中蒙俄三國歷史文化的作用,展望茶路發展前景。

  9月8日至10日,“萬裡茶路”與城市發展中蒙俄31個城市市長峰會在內蒙古二連浩特召開。來自中蒙俄“萬裡茶路”沿線31個城市的千余名代表用不同的語言打著招呼,探討了“萬裡茶道”與城市發展、沿線區域經濟與文化合作、經貿發展與旅游合作、向北發展與陸橋經濟等問題;表達了共同挖掘“萬裡茶路”所蘊藏的經貿、文化、旅游等豐富內涵,重塑“萬裡茶路”的歷史記憶,推動務實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發展的願望。

  9月10日至12日,中國“萬裡茶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討會召開,來自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等省區的文物局長和專家學者齊聚河南賒店古鎮,共商“中俄萬裡茶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計,達成了《“萬裡茶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賒店共識》。研討會認定,“南船北馬”(茶葉運輸方式)的“萬裡茶路”第一鎮為江西鉛山河口古鎮。

  貨聚八閩川廣多語雜兩浙淮揚通

  “景德瓷器樟樹藥,河口茶紙吳城木。”這是明清時期商界廣為流傳的諺語。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指出:“明代中葉,江南水運發達的城市商業日趨繁榮,形成五大手工業區,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紙茶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這五大手工業區之間保持著密切的商業聯系。”這一時期,河口鎮業已成為中國紙、茶貿易中心和制茶、造紙中心。

  這個制茶、造紙和茶紙貿易中心,是因信江而成就的。

  當信江源頭從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的信源山奔流而出時,就注定了這條貫穿贛東北大地長達364公裡、流域面積17600平方公裡的河流要成就古河口鎮為茶紙貿易中心。“兩山一江一湖”,是上饒山水的地理走勢。武夷山是閩江水系與信江水系的分水嶺,有鵝湖古道連通。懷玉山是贛水和浙水的分水嶺,有浙贛古道連通。鄣公山是江西和安徽的分水嶺,有徽饒古道連通。歷史上,上饒人民的母親河信江,“西接鄱陽,南通吉、贛,東連浙江,舟船直抵玉山”(《上饒地區志》),是上饒人來往交通和貨物運輸的生命線,又是贛糧入浙閩、浙閩之貨入贛的必經之路,更是水運交通時代閩浙皖贛茶紙集散的黃金水道。於是,就有了這條黃金水道上的千年古鎮河口“舟車馳百貨,茶楮(紙)走群商”的繁忙和“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輯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的繁華。

  明代萬歷年間,山西和陝西商人首先把武夷山和上饒鄰近諸省所產之茶,由人挑水運車載馬馱匯集河口,加工後裝船外運。山西癡心研究晉商茶史的李晨光說:“晉商開辟的河口茶路,先信江篷船水運,從湖口到達武漢,溯漢水出襄樊,溯唐白河到河南賒店。至此,全長1500余公裡的漫長水路走完。再由賒店改用騾馬馱運和馬車運輸,在豫西大地上迤逦北行,直抵黃河南岸的孟津渡口,轉洛陽,又經西安、蘭州,運往西北。”每年初春,浙皖等茶葉代理商紛紛來到河口迎接晉商,在這裡簽訂一年的茶葉貿易。清乾隆時期,河口從事茶葉加工的人有3萬之多,武夷山區各地的茶、浙江和安徽的茶,均經河口加工包裝外銷。

  眾人拾柴火焰高共塑茶誼達五洲

  過去有個諺語:“河口茶市通天下,河邦茶師遍中國。”這個諺語,有兩個意思。其一,由於明初倭寇(日本海盜)肆虐,嚴重威脅海上航行安全,明洪武帝朱元璋立下“寸板不得下海”的禁令,完全關閉了由東南海上出口的貿易通道。而地處武夷山脈北麓信江河畔的河口,則以其東溯信江至玉山下富春江溝通江浙;西下鄱陽湖出長江,上溯川鄂、下入淮黃;從鄱陽湖轉溯贛江,越梅嶺可達廣州市場,這便成了海禁時代江南東、西商道的主要干線,形成了以河口為起點的南北兩條茶葉商路。北路,主要由晉商經營。由福建崇安過分水關,入江西鉛山縣河口鎮,順信江下鄱陽湖,穿湖而出九江口入長江,溯江抵武昌,轉漢水至襄樊,貫河南入澤州,經潞安抵平遙、祁縣、太谷、忻州、大同、天鎮到張家口,貫穿蒙古草原到庫倫至恰克圖,這是一條重要的茶葉商路。南路,就是從河口到廣州的茶葉商路,主要由徽商經營。其路線為“自信江入鄱陽湖,沿贛江溯航贛州,改陸行,越梅嶺,再換舟循北江而達廣州,即與海上相溝通。”(《江西史稿》)其二,明清時期,河口因是周邊地區茶葉集散地,所以出制茶師傅,形成著名的“河邦茶師”。據《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記載,整個十八世紀歐洲運往中國購買紅茶的白銀達1.7億兩,當時出口到歐洲的紅茶全部是河紅茶和崇安紅茶,而無論是崇安紅茶,還是後來修水的“寧紅”、安徽的“祁紅”、湖北的“宣紅”、湖南的“湖紅”、廣東的“英紅”、浙江的“越紅”、江蘇的“蘇紅”均是“河紅”問世幾百年後才出現的紅茶,都是由“河邦茶師”傳授的技藝。據文獻資料記載,1930年前後,在上海制茶的河邦茶師有300多人,安徽祁門河邦茶師有100余人。

  中國“萬裡茶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討會的召開,認定了鉛山河口古鎮為“萬裡茶路”第一鎮。鉛山縣立即行動起來,組織有關方面展開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宣傳、保護利用工作和對接“萬裡茶路”申遺工作,重塑這一歷史文化品牌。近日,鉛山縣河口鎮鎮政府、鉛山縣博物館已組織人員查找“萬裡茶路”的相關歷史依據,調查山陝會館、古驿道、孤魂祠等“萬裡茶路”鉛山段的文化遺存,拍攝“萬裡茶路”鉛山段的文化遺存影像資料,維修“萬裡茶路”鉛山段河口明清古街上的老字號茶行、茶莊等有代表性的文物,加快“河紅茶制作技藝”“國遺”的申報工作,邀請《中國與俄羅斯》(雙語)雜志社高級記者對俄羅斯、蒙古宣傳“萬裡茶路”第一鎮,在交通路口打出“萬裡茶路第一鎮”宣傳牌。1月15日,鉛山縣河口鎮鎮政府召開了“萬裡茶路”第一鎮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討會,有關文化人士與全體鎮政府干部就這一文化品牌的挖掘保護、開發利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並向縣內外有關人士發出了“眾人拾柴火焰高,共塑茶誼達五洲”的邀請,希望各界熱心人士參與打造這一文化品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