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茶馬古道上的"小上海",魯使古鎮
日期:2016/12/14 10:08:22   編輯:古建築保護古老的魯史古鎮孕育了形式多樣的魯史文化,而今鮮活的民俗、民間生產活動仍舊表現著魯史文化的靈性,這對於魯史人來說是最大的一筆財富了。魯史雖小,卻歷來不缺少傳奇, 古往今來,魯史的名人與魯史一樣璀璨奪目,龔彝年輕時曾在"蜢璞靈巖"的小樓上刻苦攻讀,永歷三年四月,官至戶部尚書。被朱德題為"護國之神"、孫中山題為"砥柱南天"的趙又新將軍、鄉土水利專家陳大宣、清末文生毛健,他們都是在魯史文化的熏陶下,成為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
魯史古鎮是滇西茶馬古道上的"小上海",是馬幫馱出的第一要塞,也是滇西茶馬古道上一幅風光旖旎的水墨畫卷。從鳳慶縣城出發,北行84公裡,就可以到達雲南省鳳慶縣魯史古鎮。遠山如黛,滄江東流。古鎮遠觀粉牆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視街巷悠悠,仰望飛檐翹首,魯史古鎮猶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在滇西茶馬古道靜靜地舒展。魯史古鎮的人們是最具有人文的,他們還停留在古時純真務實的年代裡。無論是街邊滄桑的老房子、回蕩著古剎鐘聲的魁星樓、黛瓦磚牆的古戲樓,所到之處,歷史無不在這裡積澱、升華、延續,千年不變。
六百多年的歲月說走就走了,南來北往的馬幫把絲綢、百貨、布匹、鹽巴以及中原文化撒播到魯史,把魯史的茶葉、藥材以及民風民俗遙遙傳播,多少商人與馬幫結伴而行,多少文人墨客感受過古道之艱難,他們或在此駐足觀光,或開設商號,無數有名的、無名的店鋪構成了魯史最基礎的元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些店鋪和匆匆的過客在魯史的各個角落靜靜地講述著關於馬幫神奇的故事,魯史成為"小上海"那是無可厚非的事實。
當然,最能承載歲月分量的是古鎮的建築。老街有多老,沒有人曉得,從長輩口中相傳的點滴信息,也無法拼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白牆,格窗,拱門,飛檐。一條條老街,一節節青石,一道道深深淺淺的馬蹄印,每一個走進魯史的人,都會被魯史所折服,多少年已悄然走過,而今,她們依然在訴說著當年栩栩如生的歲月。
魯史雖小,卻歷來不缺少傳奇, 古往今來,魯史的名人與魯史一樣璀璨奪目,龔彝年輕時曾在"蜢璞靈巖"的小樓上刻苦攻讀,永歷三年四月,官至戶部尚書。被朱德題為"護國之神"、孫中山題為"砥柱南天"的趙又新將軍、鄉土水利專家陳大宣、清末文生毛健,他們都是在魯史文化的熏陶下,成為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
"半為山村半為市,可作農捨可作商。"小鎮就這樣年復一年地迎來送往著一隊隊馬幫,茶馬古道的繁忙亦月復一月維系著小鎮勃勃的生機。如今,夜宿小鎮,大清早你就會被相聞的雞犬聲催起。老街熱鬧起來,"吱呀"的開門聲此起彼伏。生意人緩緩卸下那一塊塊高高的門板,伸個懶腰、打個呵欠後,在不遠處油炸點心的青煙和香味中,琳琅滿目的小商品擺放出來了。布匹、醬菜、鐵鍬、水瓢……早市的生意自然興隆,老板笑呵呵忙活著,這是小鎮一天的序曲。偶爾也能看見掛著鈴铛的馬匹,馱著柴禾煤炭從街中心穿過,重蹈著古巷石板路上歲月留下的馬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