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河南:古橋老房見證神奇西寨

河南:古橋老房見證神奇西寨

日期:2016/12/14 17:42:12      編輯:古建園林

薄姬像

薄姬像

霧中的七孔紅石橋

霧中的七孔紅石橋

    700多戶人家的村落,隨處可見明清時期古香古色的建築,幾百年前修建的石橋至今仍能過汽車,經歷數百年風雨侵襲的老房仍可供人居住,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美食吸引著八方來客。西寨,初聽這樣的村名,也許你會覺得有些普通,但如果你走近她,就會覺得這是一個處處充滿神奇的地方。在日前公示的首批中國傳統村落榜單上,原本寂寂無名的郏縣冢頭鎮西寨村一舉登榜,廣受關注。

    A因冢而興的西寨村

    在西寨村,記者見到了很多村民,談起村子的來歷,他們都會打開話匣子,講述一個有關大墳的古老故事。

    冢頭鎮北有一座漢代古墓,當地人稱作薄姬冢,又稱薄太後冢。冢高11.3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該冢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保存基本完好。據《郏縣志》載:“漢薄後,郏人。”薄姬是當地美女,秦末被自立為魏王的魏豹納為妾。楚漢戰爭之初,魏豹被韓信、曹參所敗,薄姬也成了俘虜,被送入織室織布。

    劉邦見薄姬頗有姿色就納入後宮,薄姬為其生下長子劉恆。薄姬有一次到郏東北的紀信廟,悼念在楚漢“荥陽之戰”中替劉邦捐軀的功臣紀信,發現此地“黃阜蓄銳、藍溪藏精”,意欲百年後葬於此。薄姬死後,漢文帝劉恆遵照母命將其靈柩在藍河之濱埋葬,並建造看墓院,派軍隊駐守保護,朝中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年年都來谒拜。冢的南邊慢慢有了集市,酒樓、飯莊、貨棧、商號由此而興,逐步發展為數百戶的小集鎮。後日漸繁榮,形成了西寨、東寨和北街。

    B明石橋仍能過汽車

    1月10日上午,大霧迷漫。從郏縣縣城通往西寨村的道路上,記者沿途所見滿眼是清一色的火柴盒式現代房捨建築,但一拐入西寨村,飛檐斗拱、青磚黛瓦的古建築撲面而來,立馬讓你感受到她的與眾不同。

    西寨村地處冢頭鎮西側,村中一條東西走向、寬六七米的石板路凹凸不平,橫貫全村。行走在這條被村民稱為西大街的石板路上,臨街的老商鋪一個連著一個,各類現代化物品及特色牛肉、燒雞等琳琅滿目。

    上午9時多,一些還未用過早餐的村民從古樸高大的古代民宅裡走出,趕到街邊早餐店要一盤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煎包吃將起來,或到一家面館來一碗特色風味的面大快朵頤,此情此景,讓人頓生時光倒流之感。

    西寨村東部穿村而過的藍河上有座建於明朝的七孔紅石橋,橋面已破爛不堪,但橋身兩側的龍頭、龍尾等石雕雕刻精致,栩栩如生。

    “聽我奶奶說,這橋已經好幾百年了,修得可結實了,聽說當年是用江米湯灌的”,站在橋上,已經80多歲的西寨村村民尹振東手捻花白長須說。一旁的另一位老者鄭二虎也說,抗戰時期日本人想扒掉這座橋,因橋太堅固扒不動而作罷。

    冢頭鎮文化站站長王欽正說,據考證,這座七孔紅石橋建於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據傳知縣陳王绶攜眷屬赴郏上任,路經冢頭,因藍河橋低而簡易,兩岸坡陡路險,其母在陡坡處從轎裡倒栽出來。母忍痛對陳王绶說:“我兒到任後,首當為此地百姓辦件善事,為百姓修座高橋,平連兩岸,方便行人,不可再如我受患。”陳遵母訓,速行文報省台,將郏縣正堂設在冢頭彌陀庵現場辦公,便及建橋。捐俸並倡眾募捐,速行興建。相傳陳王绶功德感天,施工三年河水不漲。

    傳說石橋外形由陳王绶親自設計,其特別之處在於整體和局部都以七字組合,橋身共有七個大拱圈,每個大拱圈由七個雕刻著圖案的弧形石塊組成,每孔橋墩由七塊巨石作柱,每孔橋下順水流,水面南、北、中間各縱鋪七條巨石,橋面每孔橫寬由七塊長石條鋪面,橋兩邊的橋欄石柱間隔均為七尺。整個橋身由東、西兩條巨龍共馱,龍頭朝北、龍尾朝南。

    如今幾百年過去了,這座橋仍然是西寨村通往冢頭鎮的交通咽喉。駐足橋上,不時有汽車從上面通過,令人稱贊石橋精美設計工藝的同時,也對這座神奇之橋的堅固耐用而陡生敬意。

    “這橋就是神奇哩很!”鄭二虎等人說,由於橋身裡裝有避水珠,歷年來“再大的水都不過橋”。他們所說的“水不過橋”,就是漲水時再大的洪水一到此橋處就會突然變小,過橋以後才又漲起來。

    這也許是村民們想象中的一種神奇,但此橋歷經數百年仍堅固如初,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推薦閱讀:

廣州井古村

河南紅石砌寨牆 臨沣遺古風

河北青龍的滿清“八旗遺風”

嶺南古村落——陸河墩塘村

梁文才故居又名“闖王閣”

梁文才故居又名“闖王閣”

    C老房至今仍可居住

    記者發現,西寨村的神奇之處還在於隨處可見的有數百年歷史的老房子,而更令人驚歎的是,這些經歷過數百年風雨侵襲的老房子不僅屹立不倒,很多還能供人居住。

    村民梁振東家的三間老房子大門旁掛著一塊由郏縣人民政府監制的藍牌子,這處被認定為清代的老房子紅石牆基、青磚藍瓦,房內有六根直徑30厘米的圓木做頂梁柱,其中前檐下的兩根柱子未塗漆,上面有不少蟲眼,顯示著房屋年代的久遠。

    梁振東一家如今仍住在這三間房子裡,他對記者說,老房子冬暖夏涼,所以他一直不想搬出去。

    細看梁家的老房子,一塊紅石牆基表面已有風化的痕跡,記者上前用手輕輕一碰,觸碰處如齑粉般碎落。

    “因為有六根頂梁柱撐著,這屬於典型的牆倒屋不塌建築”,隨行的王欽正說,西寨村很多老房子之所以數百年不倒,有頂梁柱作支撐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65歲的村民解振甲居住的老房子被稱為解學士故居。這處建於明朝萬歷年間的古宅是明代學士解保祥的官宅,占地2800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一門四進四合院。二進主房是會客廳,除兩邊山牆以外全部為木柱結構,紅石作階,青磚鋪路,6個立柱支撐著整座建築。

    這處老房子是西寨村歷史最久遠的老房子之一。其中一處主房大門由四扇木門組成,加上亮窗,整個門窗有一丈多高。木門系镂空雕花格子門,上面雕刻著揚鬃飛馳的奔馬和盛開的蓮花,生動逼真。

    解振甲的老伴兒對記者說,這扇漂亮的木門從建房時一直保存到現代,和房子一樣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文革期間為防被破壞,家裡人曾用泥巴把它糊上。主房屋內還有木質雕花屏風,上有“福祿壽”3個古樸蒼勁的梅花篆字。據說,這座宅第能保存完好,還在於當地人對解學士的尊重。解學士在中原大旱之時,曾慷慨接濟附近的窮人,每次他的宅院即將遭受破壞的時候,人們就會站出來予以阻止。

    西寨村明代舉人梁文才故居是村裡保存最完好的一處高達8.5米的二層古高樓。如今的房主、37歲的梁俊永對記者說,這座樓房傳到他手裡時也不知道傳了多少代。一輩輩傳下來的說法是,明末時期闖王李自成曾在這座樓房裡住過,如今不少外地游客過來還都特意前來參觀。

    梁文才故居裡放有木梯可通二樓,梁俊永說,木梯也是當年留下來的。通過木梯上樓,二樓南牆除中間有一方窗戶外,兩邊還開有小窗,北牆也有一小窗,站在前後幾扇窗前,整個村子的布局可盡收眼底。

    “這房子的防盜功能很強”,在一樓,梁俊永指著大木門兩側牆上的兩個深洞對記者說,除了木門上有門栓外,為防外人破門而入,木門後兩牆間還可以放上更粗大的門栓,在樓房內居住會更加安全。木門底部還有一個圓洞,梁俊永說:“透過圓洞可以查看樓外面的情況。”原來,大門處設有7層台階,透過此洞可將院中情況看得清清楚楚。

    D茶食文化見證昔日繁華

    徜徉在西寨村裡,更多村民談及的是村裡經久不息的茶食文化。而年代久遠的茶食文化,也見證著這個古老村落的昔日繁華。

    “我當小孩時就記得我們村裡有好幾個茶館,那時的茶館可厲害了,四鄉八堡的人都來喝茶吃羊肉。”80多歲的村民尹振東如此說。

    在尹振東的記憶裡,那時倒茶所用的是一種大肚子紅茶壺,其他的他已記不太清楚了,“反正那時候的茶館可出名了”。

    “那時候,我們村的茶館泡茶的水,都是用藍河水,甘甜。”71歲的村民張倉說,上世紀70年代藍河水還能吃,但後來被污染了。

    如今,西寨村的茶館依然興盛,據粗略統計有20余處。這些茶館沒有名字和招牌,隱身於村落裡的農家廳院。

    77歲的村民張恆武面容慈祥,說話隨和,他家的茶館就開在自家院裡,簡陋的棚子裡擺放著七八張小桌子,小桌子旁坐滿了打麻將的村民,有的用茶館的茶杯喝茶,有的用自帶的杯子喝茶。

    張恆武說,他開茶館用的都是很普通的茶葉,一人一塊錢,喝一天都中。“說是茶館,其實是為大家提供個玩樂開心的地方”、“大家出來喝喝茶、打打牌,心裡不愉快的事都忘了”。

    西寨村村委會的張主任說,明清時期,冢頭鎮地處許昌至洛陽、禹州至南陽的兩條官道交會處,是當時方圓幾百裡的商貿中心,興盛時期商鋪達到500多家。加之水陸交通方便,一時商賈雲集,有“日進斗金”之盛況,被人們譽為“小上海”。這裡酒樓飯館林立,當地特色飲食面、牛肉、燒雞等頗為有名,外埠客商多知冢頭而不知郏縣。

    除茶館再度興起外,西寨村的特色美食也已名聲在外。

    正午時分,梁俊永在自家大院裡開設的茶食園顧客盈門,他目前主要經營的仍是當地的特色美食,品種包括傳統的面、糊湯面、牛肉、燒雞等,不用出家門,一年的營業收入已接近百萬元。

    梁俊永說,如今他接待的食客中,有不少人來自平頂山及鄭州、許昌、漯河等地,此次西寨村能入選國家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讓他們對於村子的美好前景有了更多的憧憬。為了讓西寨飲食文化發揚光大,村裡成立了飲食協會,所有傳統名吃都有了傳承人。如今他們定期聚會,在一起切磋技藝。

    “下一步我們會在古村旅游、保護古建築方面多做文章,讓更多的人了解、欣賞西寨村的美。”冢頭鎮黨委書記張毅說。

推薦閱讀:

廣州井古村

河南紅石砌寨牆 臨沣遺古風

河北青龍的滿清“八旗遺風”

嶺南古村落——陸河墩塘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