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銀川慶王府

銀川慶王府

日期:2016/12/14 13:30:37      編輯:古建園林

    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六子朱栴為慶王,封地寧夏。但因當時寧夏糧饷不足,朱栴於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在韋州城建造。

    慶王宮府,次年入住韋州。1394年又在韋州置寧夏群牧千戶所,也稱韋州群牧千戶所,隸屬寧夏衛,有官兵1120名,專為慶王府司牧養羊、馬之業,管理慶王府在寧夏各地牧場。後慶王府遷往寧夏鎮城,慶王每年春居韋州,秋返鎮城,韋州王府成為慶王避暑行宮。慶王於正統三年(1438年)病逝,翌年安葬在同心韋州的羅山。以後,皇帝親封的9世親王和慶藩分封的諸王及嫔妃等70多人先後安葬在此,形成了“明慶王陵”。建文三年(1401),慶王奉命遷王府於寧夏,負責慶陽、寧夏、延安、綏德等地軍務,直接管理中護衛。慶王府建於寧夏鎮城南薰門內(今銀川市中山南街西),蕭牆高4.33米,周長1.5公裡,內有王宮、東宮、西宮、承運殿及逸樂園、宜秋樓等。設儀衛司、長史司、工正所、典膳所典儀所、廣濟倉等機構。

    濟南德王府

    明代的時候,泉城濟南的城中之城——德王府,可以說是一座“小泉城”。德王是明代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次子朱見潾,其兄朱見深繼位後,德王享受的各種待遇僅次皇帝一等。德王府位於濟南城區中央,面積占全城三分之一,府內泉水成群,宮城圍繞。朱見潾大興土木經營他的王府,修了一條玉帶河把珍珠泉、溪亭泉、雲樓泉等幾十處泉水串連起來。水畔花木掩映著樓台殿閣,河裡往來畫舫,供德王及其嫔妃在水上游樂。

    朱見潾常以府第的泉景、城景自負。朱詩《白雲亭》稱贊這些景致:“印月池頭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纓。肯誇風景殊人世,卻愛源流合聖清。”明代詩人還為它吟詠:“曲池泉上遠通湖,百丈珠簾水面鋪。雲影入波天上下,藓痕經雨岸模糊”(邊貢);“白雲樓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紅。淵客泣來無覓處,恐隨流水入龍宮”(晏璧);“禁城春曉泛晴湖,萬象光涵一鑒鋪。七十二泉游覽遍,獨疑今日在蓬壺”(王羽)。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占濟南,德王府大部被焚於火。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兵入關破濟南,德王朱由樞被俘,至崇祯十五年正月死於關外。《聊齋志異-鬼隸》說濟南此役扛屍百萬”,但德王府竟有人幸存。明朝重建德藩,至崇祯十七年清朝入關,最後一個德王朱由棷降清。

    康熙五至六年(1666—1667)山東巡撫周以德以德王府中心地帶為基礎,縮建為巡撫衙門,形成現在的規模。清代的時候,德王府遺址的泉景基本上恢復原狀,人稱這處勝跡為德藩故宮。後來,德藩故宮的多處景點散落民間,例如,珍珠泉迤西,今有王府池街,街北的王府池,長30米,寬19米,深1.5米;街南的小王府池,長4米,寬2.6米,深1.2。民國時期,這裡成為都督府,“七七事變”起,省主席韓復榘南逃時,將省府大部建築破壞。日本飛機亦曾轟炸此地,遂成廢墟。建國後,對珍珠泉大院重新加以修葺,除了修飾遺留的幾座明清建築外,又添了新的建築物。經年修復,始成現在這一美麗的自然景觀。1979年12月,這裡成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駐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