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海陸域面積2203平方公裡,海域面積1860平方公裡,人口118.5萬,城市建成區面積39平方公裡,城區人口35萬,是台州副中心城市、浙江省城市群規劃中列為大城市規劃的3個縣級市之一。近年來,臨海堅定不移地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持之以恆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城市。
“臨海‘一城一江三湖六河八山’,城依山,山傍水,水抱城。我們把城市作為花園來建設,不斷凸顯‘山、水、城’特色,全面展示山的秀美、水的靈動、湖的精致和城的大氣。”台州市委主要領導自豪地說。
優化城市形態——古城新城輝映湖光山色入畫
臨海建城已有2000余年,是我省縣級市中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據介紹,臨海的古城保護幾十年一以貫之。早在1984年,該市就對古城保護進行規劃,老城區2.3平方公裡被劃為保護區,嚴格禁止對歷史街區風貌的破壞,並委托清華大學設計研究院完成了《臨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修編工作。
“我們成立了專門的台州府城管委會,編制古城保護與整治規劃,通過限高、定色、控量,保存古城原汁原味的歷史和人文氣息。”臨海市政府主要領導介紹。
在國內,許多古城雖有規劃,但規劃往往被建設性沖動蠶食。而臨海歷屆政府雖對規劃進行過四輪調整,保護區不但未被蠶食,相反卻擴大到3.9平方公裡。這種克制和理性使得這座古城在一波波城市化浪潮中避免了建設性破壞。
臨海古城整治時,曾規劃搬遷一部分人,圍繞要不要搬遷,爭論激烈。著名古建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原會長羅哲文先生認為,古城應該是活的,原住民生活要保存,老城要養護,如果都搬走了,讓誰來養護?
臨海吸取了專家意見,制定了“保古城、繼文脈、復風貌、辟新區”的總體思路,即保留原住民,保持原有的生活狀態,保持原有風貌不變,整個歷史街區進行原生態保護。古城被“圈起來”保護,城市如何發展?在古城外的東面建新城。作為古城,其歷史風貌需要嚴格保護;作為居住區,又要求滿足各種社會需求,適應社會發展對城鎮功能日益提高的要求;作為旅游區,必須提供完善的旅游功能。傳承與弘揚,保護與開發,如何協調,這些都給原生態保護增加了困難。該市在保持老城區風貌不變的情況下,對生活設施如下水道、衛生等設施進行改造,構建了排污排水系統,逐步改善生活設施。同時對古城區各文化遺跡進行了建設和修繕。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委員、北京古建築研究所原所長王世仁指出,臨海有古城、古街、古廟、古塔;標志有山、江、塔;特色有山、水、城,自然風光,各有功能。
古城堅持做“古”,新城著力做“新”。在古城以東,時尚繁華的臨海新城拔地而起。據介紹,近兩年來,新城區塊已實施220個城市建設項目,完成投資72億元,2014年安排城市建設項目164個,計劃投資61億元。古城新城交相輝映,又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