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沈家大院:離亂的筆墨 德興的老宅

沈家大院:離亂的筆墨 德興的老宅

日期:2016/12/14 17:13:36      編輯:古建園林

屋檐一角,體現了閩南建築工藝的風華

屋檐一角,體現了閩南建築工藝的風華

沈家大院內多處可見詩聯題詞

沈家大院內多處可見詩聯題詞

    生逢離亂,修身齊家的思想自然別具深意,在命運多舛時局中游離的民國企業家尤為如此。因此,永春的沈家大院明面上看只是衣錦還鄉後的修屋建祠之舉,然而,通過保存至今的名家筆墨,能窺視出主人“獨善其身”的無奈。沈宅的雕梁畫棟和筆墨镌刻,也還原了那個時代民族企業家的幻想和境遇。

    出永春縣蓬壺鎮,一路向東,蜿蜒山路沿途的桂花樹郁郁蔥蔥,暗香浮動中,為名為沈家大院的這片老宅平添了幾分靈氣。在此出生長大的沈雲星,正忙著系掛桂花香包,“香包清香提神,掛在窗棂和梁柱上,能防霉、防蟲蛀,這是老宅保護的秘訣”。

    沈雲星的祖輩是沈逢源的族親,他說,由於築造合理、保護得當,除了更換過一兩次房瓦,以及石雕窗戶損毀一處之外,這所歷經滄桑的老宅至今保存完好。“沈家大院的名氣在外,很多游客慕名而來,雖然老宅有些破舊,裡面可是藏著不少寶貝。”

    沈家大院,又名德興堂,於1941年建成,是永春籍台胞、著名企業家沈逢源的故居。這座典型閩南僑鄉特色的古民居,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為二進懸山式土石木結構,全座有房間32間、5個天井,精雕細作,結構講究。尤其是正廳兩根杉木柱上,雕刻著左鸾右凰、仙人騎鳳等圖案,並有對聯一副:“德水自長流,潤屋潤身定卜肯堂肯構;興宗期後起,良弓良冶庶幾為龍為光。”據說是仿清代著名書法家伊秉授的字體。在老宅內,環顧四周,多處可見詩聯題詞,且都以“德興”兩字為上下聯首字,即“冠頭聯”,讀來頗有趣味。

    “我說的寶貝,就是這些對聯題字,它們可都是名家的真跡,文物部門鑒定核實過的。”順著沈雲星指的方向,能看到落款皆為名人,包括國民黨元老林森、於右任、鄒魯,著名書法家梁披雲、季守正、陳維恆、林以仁、林泸成等名人大家的真跡。

    正廳高懸的“德興堂”題匾,系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林森以“德興”為堂名,寓意沈家品行的高尚、正直寬容以及家族興旺發達等。此外,在諸多對聯中,一副題為“棲鸾多種竹,愛鶴莫移松”的尤為人稱道。“這是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於右任題寫的,有兩層內涵,既講生態,又講做人的道理,寓意沈氏後人要多立德、多做善事。”沈雲星說。

    據沈雲星介紹,沈逢源一生投身於振興民族商業,與朋友一起創辦“永順興行”,規模擴大後改號為“鴻榮行”,並在香港、澳門等地開設連鎖分行。1946年,沈逢源組建“南成行”,分行遍及台灣、上海等地。1954年,他又在台灣新竹縣投資興辦“新竹玻璃公司”,在香港興辦“立豐織綢廠”,帶動了當地輕工產業的發展。沈逢源一生結交的朋友非常廣泛,既有當時國民黨高層人物,也有共產黨革命志士。1941年,沈逢源返鄉捐資創辦仙嶺小學,並建“德興堂”,遍邀名家留下墨寶,從中也可見沈逢源當時的社會影響力。

    村民沈榮埭說,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求來名人墨寶後,據說沈家熔化了數公斤黃金,用來裝飾這些對聯題刻以及雕梁畫棟、窗棂木刻,以致天黑不用點燈,宅內同樣亮堂堂一片。此外,由於老宅地處山區,建屋所用的石頭和木材需從外地購入,其中一些還是沈逢源專門托人從台灣運來的,然後人工一步步運到山上。

    永春縣博物館館長曾漢祥說,沈家大院是非常難得的古建築民宅,在石、木雕刻和油漆等建築工藝方面,體現了民國時期閩南工藝的較高水平,具有很高建築價值。同時,民居融合傳統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書法、雕刻藝術於一體,是閩台兩岸商貿往來的重要歷史見證,也體現了那個年代民族企業家的發展往事。

    如今,沈家大院已物是人非,沈氏後裔也遷居他地,庭院內留存的筆墨镌刻和雕梁畫棟,仍在述說著那個戰亂年代冀盼德興的家族故事。

推薦閱讀:

李家大院:晉南民居的活化石

婺源清代一品官員故居:雲溪別墅

福建“省保”祠堂之九峰追來堂

诏安沈氏宗祠 沈耀初的故裡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