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擂鼓台
日期:2016/12/15 15:19:3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五佛洞,因洞中造有1.5萬尊小佛像,且又比西山萬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為彌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為龜甲形背屏,周圍環繞著伎樂人、飛天、騎象和騎獅的童子。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兩朵蓮花,每朵蓮花上站立著一尊菩薩,整個造像渾然一體。主尊佛頭20世紀30年代 被盜,現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洞窟雕鑿完成於武周時期,是為武氏政權歌功頌德的。西山的雙窟是彌勒與釋迦牟尼並坐,當時武則天還沒有成為一朝之君,表明她與李志一個天皇一個天後並列的身份,而在這一洞窟中,以彌勒佛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源於古印度的密教,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龍門石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擂鼓台北洞為穹隆頂,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毗盧捨那佛意為“日”,即除暗布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 ,在密宗裡“大日如來”指的就是釋迦牟尼。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前壁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
擂鼓台南洞主佛也是“大日如來”,主佛頭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項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個造像保留了外來造像藝術風格。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這種台座在武周時期是比較流行的式樣。從正面看,佛頭部微微向下傾斜,目光向下俯視,和禮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種關愛世人的殷殷之情。在四壁上有高約36厘米的菩薩坐像,層層排列著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牆壁上,神態肅穆安祥,似乎正在聆聽佛弘揚佛法。菩薩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傳入中國後,逐漸塑成了女性的形象。創造者對人物的形態美把握得相當適度,簡潔明快的線條和人體造型的健康都表現了當時的雕鑿者自身的審美價值取向及美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