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賦予了肇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自然景觀城區內一江浩蕩、兩湖映碧、三峽爭險、四塔擎天`五樓斗麗、六崗七巖八洞與城外悅城龍母廟竹海大觀等交相輝映,使得肇慶仿佛是一本翻開的百科全書,每一頁都值得人們細細去品味。
肇慶地處廣東中西部,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過,北回歸線橫貫其中。它背枕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為粵西咽喉之地,被譽為“西江明珠”。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隋開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斑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意為“喜慶吉祥之始”,自此更名為肇慶。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肇慶的人文荟萃,古跡林立。梅庵、古城牆、七星巖、悅城龍母祖廟、德慶學宮等數豐富的自然景觀與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書法家李邕、北宋名臣包拯、文學家湯顯祖、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北伐名將葉挺等中外名人的足跡交相輝映,撰寫了肇慶文風流遠的璀璨詩篇。肇慶舊城區有一段周長280米的古城牆。據史料記載,肇慶開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擴大城池,改築為磚城。此段城成牆雖歷盡滄桑並多次修葺,但城牆和城門位置未改。1987年到1996年間,肇慶市人民政府多次撥專款搶修北段城牆,恢復了朝天門、墩台、雉堞、披雲樓等,使肇慶古城牆得以重現。三層高的披雲樓因常有雲霧缭繞而得名,為古城一大景觀。
城中府衙舊址入口處聳立著一座宋江代的麗谯樓。宋江徽宗趙佶繼承皇位後,御書“肇慶府”,為供奉御書,而修建了此樓,當時名為御書樓。明天順六年(1462年)郡守黃瑜重建,改稱麗谯樓。新中國成立後,因樓為紅色,俗稱紅樓。樓後的府衙是古端州治所,宋名臣包拯曾於此任職三年,政績卓著,以不持一硯歸的清廉之風聞名於世。
七星巖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因七座挺拔秀麗的巖峰布列如北斗七星而得名。另外,還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裡湖鑲嵌其中。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之美譽。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湖光山色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駐足詠歎,寫下了眾多優美的詩章,因此也留下了龐大的摩崖石刻群,其中有眾多藝才珍品。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因山之絕頂有鼎湖,湖四時不竭而得名。山上群林競秀,古木參天,以叢林古剎、飛瀑流泉而著稱。因它位於北回歸線北側,因此被稱為“北回歸線上的明珠”此外,還有閱江樓、肇慶四塔、肇慶學宮、悅城龍母祖廟等眾多景點,它們共同構成了肇慶絢麗的旅游畫卷。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史稱“嶺南名郡”。在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及西方文明的交匯處,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
肇慶市城西的梅庵崗上有一座名剎—梅庵,為北宋至道二年(96年)所建,是為紀念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此插梅而建。梅庵的建築藝術獨特,大雄寶殿保留了宋木構建築風格,是嶺南城區一處十分珍貴的千年木構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有“千年古庵,國之瑰寶”的美譽。153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帶著自鳴鐘、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585年建成中國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特產:
是肇慶端硯,與湖筆、宣紙、徽墨並稱“文房四寶”。其石質純淨細嫩,蘸墨筆鋒經久不退,其雕刻也相當精湛,被列為歷代貢品,肇慶也因此被人們稱為“中國硯都”。
旅游TIPS:
肇慶火車站0758-2835114;
肇慶市汽車客運站位於肇慶市端州四路17 號;
七星巖景區60元;
鼎湖山景區60元;
麗谯樓5元;
梅庵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