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調的奢華、瑰麗的土豪金--陳家大宅
鄭營村是傣族聚居的村子,全村如一集鎮,內有三街九巷,均以姓氏和地理環境命名,民居坐南朝北,保留著地方特色的大四合院,陳氏宗祠,鄭氏宗祠保存完整,司馬第、翰林居,深宅大院,雕梁畫棟,輕輕拂去塵埃的面紗,就仿佛看見一段逝去的時光。
鄭營村位於滇南赤瑞湖畔,與西北方的寶秀鎮相望,是石屏縣管轄。
鄭營村坐落於石屏縣城西南0公裡處,西向秀山,北向赤瑞湖,山水秀麗,風光優美。隨著間明初年間一位浙江籍的鄭姓落籍赤瑞湖湖畔後,原名“普勝村”的村子便成為了鄭氏家族的繁衍地,並改名為“鄭營”。明朝後期演變成了·個多姓氏聚居的大村落,現村內主要有鄭姓、武姓、陳姓、李姓,各姓自立宗祠:鄭營有著“耕讀家風”的沉澱,綠水長流”的底蘊。鄭營人來自杏花煙雨的江南,把那裡濃厚的文化氣息、播撒在滇南赤瑞湖畔,小橋流水人家,營造著對遙遠故鄉的記憶。祠堂、書院,庭院、街巷,處處透著江南的婉約與細膩,而鄭營人的精神世界裡,也銘刻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烙印。在村內的三街九巷中,不經意地一瞥,進士宅、司馬第、翰林居就躍然眼前,正如民謠所說:“五步三進士,對門兩翰林。舉人滿街走,秀才家家有”如今,街道是石板鋪成的青石路面,民房多是坐南朝北,保持著地方特色的大四合院。
陳氏宗祠由陳鶴亭建於1925年,坐南朝北,祠門為牌坊式磚石結構,三開間,瓦頂,門框均用磚石拱卷,匾聯皆用青石陰亥鑲嵌在磚壁上。從陳氏宗祠祠門沿中軸線而進,依次有石橋、中殿、正殿。中殿和正殿前各有一個院子,兩側均有對稱式的偏殿樓閣。中殿前的石橋為單孔石拱橋,橋上有欄板望柱,望柱頭為石雕十二生肖。中殿建在075米高的石台基上,四周有廊,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正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式建築,三開間,二進間。正殿上下有兩層樓,建造在,2米高的石台基上,更有兩座195米高的石獅柱礎抬高,顯得高大雄傳、莊嚴肅穆。整整座宗祠雕梁畫棟,工藝精致,被專家稱為中國近代優秀建築。
始建於光緒年間的鄭氏宗祠位於陳氏宗祠東面約百多米處,為土木磚石單檐硬山頂兩進四合院建築結構,建築結構嚴謹,精美的雕刻清晰可見,工藝水平精湛。
在民居中,位於鄭營村中心區的原陳載東的住宅最顯眼。陳氏民居為一抬梁穿斗式四合院坐南朝北,依大門而進是下堂院、中堂院、上堂院。整個建築廳堂高大、裝飾精湛,尤;其是雕刻部份玲珑剔透、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形象生動,雕花格子門、窗均為貼金、圖案亮麗完美。是現存居民建築中,保護的最完好、最精美的民居,顯現出石屏獨特的藝術造型和內涵及歷史文化的淵遠,被專家譽為近代民居建築典范。
長春閣、鄭營村玉皇閣始建刊929年,木石結構,坐落在鄭營村後臥雲山山腰石崖上。其內塑有佛像,閣內香煙缭繞,游人絡繹不絕。
鄭營村目前居住著漢、彝、傣、哈尼等民族,以漢族人為主。村內有漢、彝、傣、哈尼的傳統節日,其中彝族民歌“海萊腔”獨絕天下,曾在CCTV民歌大賽中獲得原生態唱法第一名,還有女子舞龍隊,被拍成電影《花腰新娘》。
旅游TIPS:
鄭營村特色小吃有石屏煎魚、石屏豆腐、包漿豆腐等。村子周邊是大片楊梅林,入夏時節,游人可以親自到楊梅園中采摘酸甜的楊梅,體驗采摘的樂趣。
地理位置: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從昆明乘車到紅河石屏縣約需5個小時,石屏縣有客運面包車可達鄭營村。
票價:陳氏宗祠10元。
電話:0873-485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