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山西崇福寺

山西崇福寺

日期:2016/12/15 15:17:2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東大街,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後5重院落,布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 665年,明代重修後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和間復為僧捨,這可能是隋、唐“捨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禅寺。現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山門為清建,其余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於金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於二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於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築。建築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後與觀音殿月台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梁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築不同。彌陀殿棂窗也很精致,镂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布於東西山牆和後牆。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於五彩祥雲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鐘,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後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坂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戗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築、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棂窗、匾額等於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於彌陀殿的金代建築,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後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後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保護文物古跡,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再現於朔州大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