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廣勝寺
日期:2016/12/15 15:17:2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位於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裡處的霍山南麓,創建於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唐代擴建改名廣勝寺。元代毀於地震,現存殿堂為元代所建,明代正建、嘉靖年間(公元1515-1527年)在上寺增建琉璃飛虹塔。
廣勝寺分為上下兩寺,上寺為一長方形院落,建立在霍山南麓之巅。沿中軸線往北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庑組成。
山門為筒瓦懸山頂,進深四掾,面寬三間。山門中央高懸“廣勝禅院”木匾,是民初趙城縣紳士張瑞玑所題。門下哼哈二將,怒目圓睜,表現出要壓倒一切的威嚴氣概。
踏出山門,一座聳入雲天的琉璃寶塔——飛虹塔,赫然入目。據佛經《大唐西域記》記載,此塔為全國十九佛塔之一。這座造型別致、設計藝術高超的琉璃塔,為明代建築。據修碑志記載,此塔始建於唐朝,後因元時大地震毀壞,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開始重建,落成於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這座八面玲珑、工程浩大的琉璃塔從動工到竣工歷時十二個春秋。九十余年後,天啟二年又用了兩年的時間增建了圍廊(公元1622-1623)。全塔呈八角形,分十三級,高達47.13米,塔內轉折攀登的梯道,設計巧妙,直通塔頂,為國內所罕見。塔身由青磚砌成,層層皆有琉璃出檐,下三層尤其精致,有飛檐凌空下的斗拱,捏制精巧的蓮花椅柱,還有佛像、菩薩、金剛盤龍臥虎、奇獸珍禽等色彩艷麗的圖案。飛虹塔堅如磐石,雖已經經受了四百余年的風雪侵蝕,但仍完好無損。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平陽盆地發生八級大地震,它也安然無恙。塔頂有當年地震的題記,為研究當年平陽地震情況提供了寶貴資料。據建塔碑記載,塔為一僧人所設計,今襄汾柴村人,法名達連。達連和尚為此塔精心設計了四十余年,後用十二年主持建塔,在過去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能建造出這樣一座聳入雲天的飛虹寶塔,不僅是我國建塔史上一巨大成就,而且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因塔全身由土色琉璃裝飾,每逢紅日高照,塔身金碧輝煌、熠熠閃光,遠眺仿佛是一條美麗的彩虹,故此得名“飛虹塔”。微風吹過,全塔上下一百一十二個鐵玲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好象在奏一曲優美動聽的音樂,輕音缭繞,令人心曠神怡。正象明人王翰所題:“一塔玲珑駕碧空,滿山翠柏起秋風,雲生寶殿常僧定,咫尺虛彌未許通。
彌陀殿內寺內前殿,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重建,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內銅鑄彌陀大佛一尊,連同“千葉蓮花座”,高三米有余,盤坐著的兩個大膝蓋如同一個很不平坦的小舞台,神態奕奕,栩栩如生。彌陀佛兩側塑有觀音,勢玉二菩薩,姿態俊俏,體稍前傾,衣帶飄灑,近似宋塑,受到古今雕塑家的一致贊賞。彌陀、觀音、勢玉合稱為“西方三聖”。殿內東牆上是幅大型壁畫,繪出了天上、人間、地獄的不同行界。殿中扇面牆上也是幅巨型壁畫,題為“眾菩薩拜三世佛”,畫工精細,色彩富麗,為建殿時的作品。壁畫下面,在高一米的佛台上塑有大肚彌勒佛,露懷敞胸,喜笑顏開,一幅滑稽相,令人忍俊不已,然又不能不被他那豁達大度、蔑視世俗的博大胸懷所感染。故此明太祖朱元璋為他寫了副很好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殿在建築方面富有創造性,上部用額梁構成了鏡口形框架,四側又使用了六根大斜梁,用以支撐上部梁架的壓力。整個大殿,結構巧妙,獨到新穎,是我國現存明代建築的唯一佳作。殿內東西兩側排列著空腹經櫃,這些空腹經櫃裡曾經存放過國內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世界孤本《趙城金藏》,現存放在北京圖書館。
毗盧殿亦稱後大殿。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重建,全殿東西五開間,南北進深六椽,為庑殿式建築。殿頂用琉璃筒瓦覆蓋,殿內供奉了三尊如來,高四米有余。中間為毗盧遮那佛,右邊為東方琉璃世界消炎延壽藥那佛,左邊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形制古樸,表情豐富,眼睛傳神,透著智慧,被人稱為“慧眼”。佛之間為四大菩薩,左起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菩薩身軀微側,表情端莊。佛台前銅鑄彌陀佛一尊,上有一千個銅佛像,俗稱“千佛台”。可惜抗日戰爭時,一千個銅佛像均被侵略者敲掉偷走,無一幸存。殿內兩側塑有擴世四大天王:持國、增長、多聞、廣目。據佛經說,四大天王為管理所屬地方的山河森林的神,能呼風喚雨。沿壁木雕龛閣內供奉了鐵鑄佛像三十五尊,三壁牆上繪有壁畫五十三尊佛像。後壁上十二圓覺壁畫絢爛多姿,畫面開闊,人物線條流暢而剛健,為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所繪。殿內僅有金柱四根,上部橫置十七余米長的內額兩根,長跨近五間,支撐了上部梁架的壓力,大膽地首創地使用了大爬梁建築方法。整個大殿結構奇特,近似元代建築。大殿圍立碑碣數十通,中有唐太宗李世民題廣勝寺碑一通:“鶴立蛇行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龍蟠梵質層峰峭,鳳展翎儀已卷收。正覺印同真聖道,邪魔交閉絕縱由。儒門弟子應難識,穿耳胡僧笑點頭。”這些碑碣為研究廣勝寺的變遷史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史料。
毗盧殿西側為地藏殿,俗稱“十王”殿。據碑志記載建於明朝,殿頂琉璃脊龍飛天,為明代建築的代表作。殿內高一米的佛台上塑有主管地獄的十殿閻王,中為地藏菩薩。殿內懸塑的樓閣、菩薩,琳琅滿目,共計大小佛像四十余尊。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曾予修繕。
下寺建立在霍山腳下,面臨霍泉,坐北朝南,和上寺不過二裡之遙。據下寺重修碑志記載,下寺創建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五十余年後,汾陽郡王郭子儀奏請皇帝整修和擴建了下寺。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發生了大地震。寺內有碑記載:“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夜地震河東本縣尤重渠堰壞水不得通流”。寺院毀壞嚴重,元至正二年(公元1309年)和明清兩代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現存大小殿宇五座。下寺由山門、前佛殿、大佛殿、垛殿等組成。
山門,亦稱天王寶殿,為元代建築,東西面寬三間,單檐歇山頂。原殿內塑有四大天王,抗日戰爭時毀壞。殿內建築使用了月梁欄額橫向連接構件,前後檐又加出重花雨塔,似重陽樓閣,檐下無廊柱。梁架結構處理具有很高得科學性和藝術性。前後檐加出雨塔,側懸重柱,在元代建築中是罕見的,它為我國研究元代建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說過:“古人只知廣勝寺藏經之可貴,不知廣勝寺建築之奇特。”
前佛殿,又稱前殿。始建於元代,因元大德年間地震毀壞,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又予重建。全殿東西五開間,筒瓦懸山式。大殿建築使用了大爬梁,形如人字架,上部用了兩根大斜梁挑起。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建築家很早就懂得並運用槓桿原理。整個大殿構造奇特,用材經濟,處理大膽,是我國明代建築的輝煌成就。殿內原有塑像十余尊,抗日戰爭時,被毀壞殆盡。
大佛殿,亦稱後大殿,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因元大德七年地震毀壞,元至正二年(公元1309年)又予重修。全殿東西七開間,進深八椽,單檐懸山頂,殿內塑有毗盧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塑法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為建殿時作品。全殿四壁牆上繪滿了壁畫。1928年,美帝勾結當地的土豪劣紳以重修寺院為名,將壁畫盜出國外,藏於美國堪薩斯威納爾藝術博物館。僅殘存的東牆壁上部有十六平方米的畫面,名為:觀音菩薩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工精細,場面廣闊,人物左顧右盼,栩栩如生,為建殿時所作。1971年修復時已從壁畫拿下,珍藏於廣勝寺文物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