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坎村始建於東漢三國時期,已有1700多年歷史。早在宋代被理學家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其實呈坎是一個很有懷舊氣息的小縣城,一條黃山腳下的偏僻小村,為何能自負地號稱江南第一村?它的八卦究竟八卦在何處?
在歙縣,交通很方便,隨便找了一部“地老鼠”,從歙縣縣城出發,一路是徽州常見的崎岖土路,一路上,棠越過去了,唐模過去了,潛口過去了,呈坎仿佛在路之盡頭,路上的車輛越來越稀少了,路也艱難起來。
清早,晨霧濃厚,在田野間流動,清潤的山水間,籠罩了一股淡淡的神秘感。呼吸一口鄉野的潮濕新鮮的空氣,在霧裡的呈坎,似乎已經靜靜地等候了我們一千八百多年。如此寂寞偏僻的小村落,盡管已經是旅游旺季了,但游客來得很稀少,在村口沒有看到一排排擺賣土特產紀念品的攤檔,讓我們不由感到清靜許多,心情隨著恬靜、清新的空氣越加暢快。
村裡有很多高大氣派古舊的徽派建築,除了一些重點國家保護文物,明清的房子都有人隨意地住著,人們淡淡然然地生活做事,高興苦惱似乎都在他們無所謂!村裡有一種久違的鄉村間的隨意和寂寞,這裡似乎永遠也沒有熱鬧過的時候。
轉過一個大屋又是一條青石小巷,農人趕著牛羊在小巷裡穿行,婦人提著籃子去河邊洗衣,兒童快樂地邊走邊玩,在某個偏僻的角落,突然冒出一間屋檐下的小雜貨鋪,陳列著簡單的貨物,店裡昏暗而陳舊,但小店的老板溫和地笑著而善談,牆角有幾株等待出售的土蘭花……不知不覺之間,拐七拐八,呈坎沒有人帶著你玩,簡直就是走進了迷宮。
在村落建設中,呈坎人嚴格按《易經》“陽陰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理論布局,巧借山水形勢,在占地僅0.5平方公裡的范圍內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
在呈坎,小村依八卦而建,在九十九條巷子裡轉來轉去,有時覺得似曾相識,原來兜來兜去又似乎回到了原地。巷子深處,不時地有古舊而龐大的徽居,安靜的四合院裡,一樣的四水歸堂,一樣的高深的天井。無數精美無比的木雕磚雕石雕,讓時間仿佛停留在這神秘的明清時代,歷史就這樣在我的尋尋覓覓中行走,那些陳舊的高牆舊門裡,迷茫著懷舊和清寂氣息,這讓我寧願迷失在這條美麗的古村裡,深深地迷戀,不願離開。
呈坎的古建築也讓世人叫絕,現今該村仍保存著明代古村落的整體布局和街巷水系,是全國獨一無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有元、明、清的古社屋、祠堂、民居、亭、橋、更樓等多達300余處。早在1996年,羅東舒祠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呈坎古民居建築群又榮列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古民居建築群指村內20處明清古民居建築精品,也是皖南古民居的建築精品。20處古民居包括1處祠堂、1處社屋、1處更樓、2處石橋和15處民宅。一個村落,兩次入選國保,入選數目達22處之多,國內罕見,呈坎自然享有“國保之鄉”的美譽。遍布街巷的民居大多為顯赫的官廳。在西遞,以徽商住宅居多,而要看官家建築,就請到呈坎來。在呈坎,舉世罕見的明代三層樓還有8幢,堪稱一絕。位於鐘英街的“石柱廳”是一幢三進三天井樓房,朝街有五間仿佛牌樓式的門罩,後進為三層,中進南廊內有獨木旋轉樓梯。羅應鶴的官邸是村中最大的宅院,三間五樓磚木混合門罩,上有許國題、董其昌書的“首善儒宗”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