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

日期:2016/12/15 0:09:1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張壁古堡保留下來的古代建築頗多,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大體都是明清遺物。著名的有明代空王佛行宮;
古堡地下遍布地道,與堡內四通八達。地道為三層立體,高層距地面僅1米左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距地面17――20米。各高2米、寬1.5 米,土結構,各彎曲迷離,呈網狀結構。堡外北、南面溝中有洞口,既可作為進出口,又可用作哨卡。
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工程,絕非民財民力所及,是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設施。依據堡內有劉武周和尉遲敬德之像考證,認為是在唐武德二年(619)開始建造的,是尉遲恭幫劉武周與李世民交戰守介休時所為,是“明築城堡、暗挖地道”時的遺物。
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 伸。堡南則有三條向外通道,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堡牆用土夯築而成,高約10 米。堡有南北二門,中間是一條長 300米的街道。街東3條小巷,街西4條小巷,由街中向上延伸。北堡門築有甕城,南堡門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幾 座廟宇琉璃覆頂,金碧輝煌,點綴在堡內;還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見的琉璃碑,到處是古跡勝景,古香古色。張壁古堡表面規模不大,地下工程卻龐大復雜,兩者共同 構成了目前國內獨一無二的“明堡暗道”式軍事戰略設施,而地面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更使得張壁古堡成為以明堡暗道為特色,集古代軍事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於一體的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張璧古堡被央視評為十大魅力古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