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上天台寺一覽江南第一山

上天台寺一覽江南第一山

日期:2016/12/15 0:06:13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天台聖境

天台寺是九華山海拔最高的寺院,有“不到天台,等於沒來”一說,天台曉日也是九華舊志十景之一。

接連幾天九華山上的天氣變幻無常,這一天依然沒有見晴的意思。老街到鳳凰松站的景區大巴上擠滿了善客信眾,一路盤旋上升到鳳凰松站下了車後,便見那索道站前人山人海,一旁游步道上滿是背著黃布香袋、提著油桶上山的香客,絡繹不絕。我問一位提著桶油的大媽怎麼還提著油桶上山,大媽說今天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她們要上山祈願,給菩薩進香添油。原來是趕上進香盛會了。
  
跟著香客們沿石階迤俪上行,抬頭就能望見懸崖峭壁之上雲遮霧繞的拜經台、天台,似在咫尺,卻山路迢迢。前行不久,便到了慧居寺。慧居寺最出名的是大雄寶殿中有三尊藝術造型在全山首屈一指的佛像。穿過彗居寺高低錯落的屋捨,兩旁竹林潇潇,杉林層層疊疊,猶如塔林。林海外的雲中,萬佛塔、東崖禅寺、百歲宮隱約浮現,像極了蓬萊仙境。
  
天漸漸地放晴了,太陽忽然撒下萬丈光芒,照亮了朝聖的路。前邊到了吉祥寺,大概是剛剛修建好了大雄寶殿,旁邊還散落著一些磚木瓦石尚未清理去,鵝黃的外牆看起來是那麼明媚。

再上行,山林漸漸地密了,光影斑斓,石徑趨仄,行人香客都專注看著腳底的石階,小心趕路。一位灰衣布履的年輕尼姑從後面上來,七步一合掌磕頭,目光笃誠地走過山路天梯。峰回路轉,前面峭壁上赫然見一座黃牆黛瓦的吊橋寺,吊橋通道即為翠雲庵大殿的外廊,廊外便是雲壑,險峻萬千。吊橋寺下方,石徑上青苔橫生,臨壑有摩崖石刻“江南第一山”,為民國十二年(1923年)安徽省省長許士英所題。




一路上有很多小吃店,沿路擺著兩三口小鍋,裡面蒸些紅薯、竹筍片、香干豆腐等,熱氣騰騰地吸引著行人的目光。不時有行人停下來買一兩塊紅薯或是一碟竹筍,然後就在山道邊大快朵頤。還有鄉民提著裝滿了靈芝等干貨的籃子沿路售賣,一個婦人提了一籃子生姜似的東西,還有跟荔枝很像但又比荔枝大了好多的野果,我就問那婦人這是什麼,她說:“這個叫黃精,那個野果叫地藏果。”原來是地藏王菩薩在九華山修行時吃的東西啊。買了一個地藏果剝開,裡面黑耔漿汁,放進嘴裡一咬一泯,感覺裡面有火龍果、猕猴桃和荔枝混合的味道。
  
離天台還有五裡路的地方,山頭秋色漸濃,紅楓飄落,奇石也漸漸多起來了。關刀峰、仙人面壁石、小雲門、觀音慈航、叫天門、仙人擊鼓……風起雲湧中,仿佛正在舉行一場神仙的盛會,今天可是觀音菩薩出家的日子啊。


觀音峰之上就是古拜經台,一上去便見人潮湧動,香火飄渺。拜經台是一座重檐歇山、黃琉璃瓦的寺廟,大雄寶殿四周有靈官、萬佛、地藏諸殿相拱,寺院建築群依山就勢,結構巧妙而不乏氣勢。四周奇石尤多,特別是拜經台後面的大鵬聽經石,那只尖頭勾嘴的老鷹不知何世何時飛來,扒著石壁偷聽老僧講經,不料卻被石化在這裡,再也不能翱翔天空了。峰回路轉,又見蠟燭峰蕊,猶如萬年不滅的神燈照亮了天台的路;松林外,那神情專注,頭朝北斗的金龜,難道也是犯了佛門戒律,遺落在人間,再也不能回到天河?
  
漫長的石階之後,終於登頂天台寺。那位女尼也上來了,額頭已經磕得烏青,身後還有兩位俗家居士也跟著七步一磕頭。天台寺始建於宋代,坐北朝南,高踞天台之巅,南側就是九華山海拔1344米的最高峰十王峰。


宋人吳潛曾有詩曰:“一蓮峰簇萬花紅,百裡春陽滌曉風。九十蓮花一起笑,天台人立寶光中”,形象地描繪了九華山舊志十景中“天台曉日”的無限風光。在天台之巅,御風而立,極目而望,只見群山蒼茫,雲煙飄渺,長江如練,
仿佛心也跟著天地遼闊起來。




交通:

從九華街乘景區大巴到鳳凰松站,上行200米到纜車站,上行可到拜經台纜車上站(纜車票成人75元,兒童55元),經游步道上天台;或從鳳凰松游步道上行到天台。

  
住宿:


慧居寺下院
這裡既有禅房的安靜,又有居家的溫馨。石柱、木地板、木天花板,潔白被褥,壁燈灼灼,極寧靜舒適。標間平時150元,人多的話可以優惠到100元,提供早晚素菜素飯。地址:天台路中闵園24號慧居寺下院。電話:156673429(道順)。 慧通寺招待所 為寺院通鋪,住宿條件一般,30元/床,包早晚餐。

  
旅游貼士:


1、天台景區山路迢迢,石階險仄,一定要注意安全,穿合適的鞋襪,行不觀景。
2、寺院裡不要喧嘩,一般大殿裡都不允許拍照。
3、如果冬季雪天到九華天台,可去中途的古九華十景之一“平崗積雪”看一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