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山西天台庵

山西天台庵

日期:2016/12/15 15:17:2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天台庵位於平順縣城東北25公裡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於唐末天祜四年(公元妁7年)。庵院的規模並不大,由於它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的古建築之一,因而也是我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聽到天台庵的名字,大家就會把它同佛教聯系在一起,確實如此,它是中國佛教創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我們知道,隋唐二代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期,這時期出現的佛教諸宗派,大多另辟蹊徑,以自家的理解對印度佛教進行重新編排,“說己心中所行之法門”,當時,傳人中國的佛教在修行方法上曾出現南義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義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政治上的統一為結束佛教南義北禅的分裂局面創造了條件,智颛順應潮流,提出了“止觀並重”、“定慧雙修”的“止觀”學說,認為“止”、“觀”二法是轉迷開悟,成菩薩作佛的兩種最基本的修行方法,這兩種方法就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在此基礎上,智颛創立了第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浙江天台山,故以“天台”為宗名,隨之各地紛紛建起了天台宗的寺廟、庵院。
  以往的佛教學說,在談及佛性時,都認為佛性是至純至淨,盡善盡美的,天台宗則一反佛教的傳統說法,主張佛性不但本具善,而且本具惡,它把一切眾生包括諸佛菩薩分成十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前四界稱“四聖”,後六界稱“六凡”,而每一界又都具有其它界的特性。天台宗這種不依經教的精神,使得有人責備它改變了印度佛教的本來面目。其實,這也可以說是  天台宗學說富有創造性,富有中國特色的一個重要表現。
天台庵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積970平方米,建築面積90余平方米。院子的東部矗立著唐碑一通,由於數百年的風雨剝蝕,字跡已經風化,已無法再看清上面的文字。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屋坡舉折平緩,四翼如飛,單檐簡板布瓦,琉璃脊獸歇山頂。佛殿檐下四周設台明,正面明間台明下安裝踏跺,殿身四周為圓形木柱,柱間施闌額,柱礎為常見的覆盆式,柱頭形卷舌較緩,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側兩面明間較大,次間僅為明間一半。
  進入殿內,這裡沒有一根柱子,四椽袱通達前後檐柱之處,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而且使殿內的空間顯得更大,這充分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點。我想各位一定去過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吧,是不是和天台庵佛殿的結構頗為相似呢?這在我國現存早期木結構古建築中是十分少見的,為研究唐代建築的演變提供了翔實、確鑿的數據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