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天台縣高明寺

天台縣高明寺

日期:2016/12/15 15:16:57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天台山高明寺,相傳為智者大師貯藏紫金、袈裟、貝葉經的地方,亦即史稱“一葉飄經”的幽溪道場,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寺始建於唐天祐年間(904-907年)。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一1016年)改名淨名寺。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由傳燈法師重建,復名高明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又重修。十年動亂中,寺毀壞殆盡。  1979年底,覺慧方丈暨全寺僧眾,在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懷和國內外廣大信眾的大力相助下,經過兩年的鸠工庀材,辛勤努力,重建大雄寶殿,修繕全寺殿堂,重塑佛像,恢復了清淨莊嚴的高明寺原貌。1981年9月舉行了盛大的開光法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法師親書“幽溪重光”的匾額和大殿楹聯,以示慶祝。1989年,高明寺又恢復舉辦“幽溪學苑”,堅持“解行並舉”、“農禅並重”的原則,培養“智悲兼具”的優秀僧才。
  高明寺座落於高明山南麓,距國清寺8公裡,由太平智者塔院旁的高崗東下,行徑九曲回環長約2.5公裡的層層石級,過一小橋便是高明寺,是智者大師開創的天台十二古剎之一。
  綠竹與黃牆相映的寺門上懸“高明講寺”匾額,是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康有為手書。
  高明寺規模為天台山諸寺第二。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樓寶殿、楞嚴壇,寺西有三聖殿等。
  大雄寶殿。內供釋迦牟尼、文殊、彌勒三尊鐵佛。每尊高約4米,重達8500余公斤。相傳這三尊佛像是寺僧募鑄於南海,由於在海運途中船被撞翻,佛沉海底,百年過後才運到天台。關於高明寺和這三尊佛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相傳,一天,智者大師在說法台上講經,忽然一陣大風吹走了手中的經卷,他忙於揀拾,誰知經頁卻越飄越遠,一直追到谷底,只見經頁變成了一只只小蝴蝶,慢慢地飛到他的腳前,一只只落下,轉眼又成了經書,揀起細看,見經一頁不缺,一頁不錯,智者大為驚奇。又見谷底澗水淙淙、鳥語花香,不禁脫口也贊道:“好一個鐘秀之地,真是條幽溪呀!”後人便把此溪叫幽溪了。智者因追趕經頁時,有點累,便坐在溪石上休息片刻,誰知竟安然入睡了。睡夢中,忽覺眼前五彩祥雲飛渡,金光耀眼。觀音菩薩飄然而至。智者忙上前施禮。觀音說道:“大師今日有緣,佛經引你到此,此山名高明,你可在此建造一座高明寺”。接著又道:“被海螺精撞沉的南海三尊佛像還在海底,你在此誦經七七四十九天,佛像自能浮起。”智者醒來,知是觀音點化,遂在此興建高明寺,將三尊鐵佛置於大雄寶殿中。撞船的海螺精被觀音淨瓶吸去,只剩下一個驅殼,就是今天見到的“海螺巖”,澗水成了山溪,也叫螺溪,那只載佛的大船,化成為青山,合成為天台“螺溪吊艇”這一勝景。
  楞嚴壇內有古井一口,名“福泉”,壇前西方殿殿壁嵌有高1.2尺,闊3.4尺的“楞嚴海印三昧壇儀碑”一塊,記述著傳燈法師建造楞嚴壇之事,由虞淳照撰文,董其昌手書,陳繼儒镌刻。寺西“三聖殿”牆上還镌有五塊“楞嚴台碑記”,字跡秀麗,均出自董其昌手筆。
  寺左有鐘樓,創建於明祟祯九年(1636年),1924年重建,後被毀。1983年再建。樓中有3500公斤重的大鐘一口,為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鑄造,為天台山少有的大鐘,前人曾以“國清的松”、“塔頭的風”、“華頂的霧”、“萬年的柱”、“高明的鐘”來形容天台名剎的特點。每當晨曦微露,高明鐘聲都在重山幽谷中震蕩,聲傳數裡。
  高明寺四周,翠竹成蔭,流水棕棕。環境幽美,古跡甚多。幽溪之上有一石橫架,下有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叫“圓通洞”,高約4米,寬6米。洞的南端開豁如宙,在此俯瞰,峭壁千尋,溪流如帶,相傳傳燈大師曾在此寫過《天台山方外志》,並注《圓通疏》。圓通洞附近多奇石和摩崖石刻。北首山側有一大“佛”字,直徑7米,是明代僧人興慧的手書並刻,筆力剛健,氣勢磅礴。洞下有“望雲”兩字,為傳燈大師所書,對面小亭後的巖壁上刻“幽溪”兩字,每字約40厘米見方,傳為智者大師手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