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敦煌壁畫經典——《九色鹿經圖》

敦煌壁畫經典——《九色鹿經圖》

日期:2016/12/15 15:20:17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九色鹿經圖

  佛教在線8月30日消息 鳳凰網報道:有人說走一次敦煌,就像閱讀了一遍中國藝術史。關於敦煌莫高窟的開鑿,最普遍的說法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沙門樂亻尊戒行清虛,當他行至此地時,忽然看見鳴沙山在一片金光中化現出千佛狀,於是開始在這裡修造洞窟。由此開始,丹青千壁,共有11個朝代有畫作保留。

  如今我們將隋朝以前約200年時間中營造的洞窟視為早期莫高窟,現存世36個,其中北魏12個,可見北魏時期佛教之盛。《九色鹿經圖》作為北魏洞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敦煌莫高窟最優美的壁畫之一。

  《九色鹿經圖》繪於敦煌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北朝的敦煌石窟壁畫大體上都有一個整體布局:四壁中層畫佛像和情節性的故事畫作為壁畫主體,下面畫供養人和藥叉,上方畫宮樂,壁畫中部空隙處則布滿千佛。其中情節性的故事畫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類型,畫家們尤其擅長用繪畫的形式來講故事。北朝敦煌故事畫現存約20種,近30幅,講述的故事則可分為三類:佛傳故事、因緣故事和本生故事。本生故事講的是釋迦牟尼降生以前各個世代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種種事跡,也就是佛祖的前世故事。《九色鹿經圖》即是此類,根據“鹿王本生”這個故事而繪。

  作為莫高窟內最完美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畫,上世紀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所拍攝的一系列經典動畫片中,就有《九色鹿》這個故事,該片攝制於1981年,完全采用敦煌壁畫風格,色彩艷麗。而《佛說九色鹿經》中“鹿王本生”的故事也因此為更多人知曉。

  古印度恆河邊,有一只美麗的鹿,她身上的毛色由九種不同的顏色組成,姿態健美,動人心魄。一天,九色鹿在恆河裡奮力救起一個失足溺水者,當溺水者要報答它時,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見過自己這個秘密來作為回報。溺水者滿口答應,謝恩而去。

  豪華的宮殿裡,王後夢見美麗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佛柄。在王後一再的懇求下,國王愛妻心切,最終答應了她昭告天下尋找九色鹿。重金懸賞之下,那個溺水者禁不住向國王透露了秘密,並給國王和他的軍隊帶路去獵殺九色鹿。九色鹿雖有好友烏鴉的報信,終還是沒有來得及避開。當它見到那個溺水者時,悲憤的眼淚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語向國王說明了一切,被感動的國王從此下令不許任何人傷害、捕捉九色鹿。而那個溺水者因為自食其言,頓時渾身長瘡,滿口腥臭。

  《佛說九色鹿經》最後說道:“是時夫人者孫陀利是也。是時烏者阿難是也。時溺人者調達是也。時鹿者我身是也。調達與我世世有怨。阿難有至意得道。”將故事中的角色和釋迦牟尼身邊的人聯系起來,更將他們前世的因緣一並理清。

  在熟悉情節的情況下來看這幅畫作(在佛教盛行的北朝,這個故事可謂婦孺皆知),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畫家對於情節順序的安排別具一格。我們通常熟悉的古代長卷畫作的欣賞方式是從右至左,展卷來讀,隨著卷軸一點點了解畫中景觀人物所傳遞的美的信息。

  《九色鹿經圖》描繪了故事的八個情節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後、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九色鹿經圖》在處理這些情節時,摒棄了傳統的依序式安排,而是將故事的高潮即“九色鹿的陳述”放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充分考慮到壁畫給觀者視野帶來的沖擊力產生於一瞬間,首先用最有力度的畫面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然後再使其依次尋找情節閱讀理解整個故事。由此,以“九色鹿的陳述”為中心,畫作的左面自左而右是救人、溺水者行禮、休息的九色鹿三個情節,右面則是國王與王後、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和溺水者指鹿。這樣畫面被處理得極富感染力。這樣的技法也體現出當時畫家對作品的表現十分自由和靈活,不受時空的限制。同時,這種充分根據繪畫材質特性,重視視覺效果的做法,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難能可貴的。

  為了要突出“九色鹿的陳述”這一情節,畫作的兩側畫面在構圖上都是向中間呈現出一定的傾斜,而其中的人物、車馬、山水背景,包括九色鹿本身的動作都引導觀者將目光集中在中心區域上。雖為九色,畫家卻用白色作為鹿的主色,再用石綠、赭石在鹿身上點彩示其九色,所以整體上,鹿的白與國王的黑馬形成強烈的對比,而國王與馬表現出的姿態多樣和富有動態又與九色鹿的純淨安詳相襯托,使畫面張力十足。畫家使用的這些礦物質顏色,在中國畫中被稱為“石色”。這種顏色的特點是覆蓋性極強,色彩感覺飽滿而純正。黑白兩種主色的沉重,加之構圖中河流山川,人物飄帶的靈動,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九色鹿經圖》都是一幅讓人心儀之作。

敦煌靈嚴淨域,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簡籍不載,直至晚清方漸露真容。美麗的九色鹿在茫茫戈壁孤立千年,終為今人留存下藝術史珍貴的一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