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村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5 1:23:32   編輯:古建築結構俞源村古建築群是一個總體布局嚴謹完整,各類型建築系統全面完備,個體建築質量優良,與自然和諧結合,保存情況良好的典型的南方農村聚落。位於武義縣城西南20公裡,占地3.4公頃。
俞源村古建築群 - 古建築群歷史
俞源村歷史清楚,始建於南宋,至明嘉靖年間文風鼎盛,清乾隆以後因經商而致富,曾出進士、舉人六十八名。明代蘇平仲為此村撰文四篇,均收入《四庫全書》。 . 古建築群建設史也清楚有證。現存元代石拱橋兩座,明代宗祠及住宅十二座,清代宗祠、廟宇、戲台、住宅(大型住宅四座,最大的有二百五十八間)、公益建築(義倉、養老軒、公廳)、文化教育建築(私塾、書院、書館)、商業服務業建築(日雜商店、藥店、客棧、花紙店、香燭店等)和手工業作坊(糟坊、染坊、水碓等)等共四十四座。只有一座大宅被日寇焚毀,兩座中型住宅失火,兩處作坊被拆除。俞源古建築群的建築類型豐富,個體建築形制富有創造性,木雕、小木作裝修、壁畫、卵石工藝等俱都精美。在中國建築史上有重要地位。
俞源村古建築群 - 俞源村古建築群保護規劃
武義俞源村古建築群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准。俞源太極星象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 “中國民俗文化村”。俞源古村落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布局排列所設置,現尚存宋、元、明、清古建築多達1072間,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古建築種類繁多、制作精美,有“俞氏宗祠”、“家訓閣”、“六峰書館”、“洞主廟”等,體現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進一步加大保護和整治資金的爭取力度。由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方案的法定審批程序和周期較長,加上俞源村古建築群的保護尚未形成諸如蘭溪諸葛村這樣的良性循環等,根據保護規劃的要求,俞源古建築群要嚴格按照劃定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及其管理規定實施管理。制定相應的文物建築保護和展示方案,加強文物本體保護特別是加大瀕危文物的搶救修繕力度。在有效保護和展示俞源村傳統村落格局和環境景觀的基礎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把俞源村打造成集旅游、休閒、居住為一體,歷史遺存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歷史文化古村落。
俞源村古建築群 - 俞源村
. 屬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坐落在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裡。全鄉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降,西南部屬中低山區,北東部為丘崗與溪谷相間地形。與桃溪鎮界上的白巖頭尖,海拔1098米,為境內高點,呈“九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南宋時,在松陽任儒學教谕的杭州人俞德過世後,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路過這裡投宿時,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籐纏繞起來。俞義認定這裡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時與當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現在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
俞源鄉具有國家級保護單位古建築群的俞源太極星象村名噪全國。俞源太極星象村位於金華市武義縣俞源鄉境內,距縣城20公裡。俞源古村落布局奇異,充滿神奇。據考證俞源村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布局排列設置的村落。俞源名勝古跡甚多,有始建於南的圓夢勝地——洞主廟,建於元代的“利涉橋”。明代的古墓,村口有600余年古樹林,尤為突出的是保存完好的大面積明、清古建築。俞源明、清朝出過進士,舉人、秀才等293人,現存俞源古詩百余首,宋濂、章溢、蘇平仲、馮夢龍、凌蒙初等名家與俞源有著不解之緣,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間文化活動“擎台閣”流傳至今。神秘的古村落,抹不去600余年的封塵,走進俞源猶如走入歷史的迷宮。省級風景名勝區清風寨、“十裡畫廊”劉秀壟、樊嶺腳的文昌閣都在木鄉境內。擁有豐富的古建築文化資源,位於俞源村的古建築是歷史文化保護區,有許多保護較好的古屋、屋檐、柱梁等雕刻優美、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俞源太極星象村系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排列設計建造,名勝古跡眾多,現存古建築1072間3.4萬平方米。古屋、古橋保存完好,木雕、磚雕、石雕精美,巧奪天工。始建於南宋的洞主廟,是遠近聞名的圓夢勝地。村口設一占地達8公頃的巨型太極圖,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密切融合,是古生態文化的經典遺存,是考察、觀光、游覽的首選之地。俞源古村落始建於南宋,明嘉靖年間為鼎盛時期,至清乾隆、道光時期再度興盛。古村現存宋、元、明、清古建築53處,其中一級保護36處。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又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村、古林、小橋流水形成一副美麗的畫卷,俞源村各類旅游設施齊全,有酒店、旅館、超市及多座農家樂,現為重點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名俗文化村、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俞源村古建築群 - 鄉村風貌
俞源村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古村落,這個村的太極星象等神秘文化遺存不斷被發現,引發了國內外專家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俞源村距武義縣城20公裡,現有農戶700多戶,2000多人口,是目前全國較大的俞姓氏聚居地。據《俞氏宗譜》記載,明清兩代,該村出過尚書、大夫、進士、撫台、知縣、舉人等260人,村人讀書成風,歷代書香不絕。有人說走進俞源就如進入人類歷史文明的大觀園,它的一磚一石都極富人文色彩,每一條古巷、每一幢古宅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俞源村古建築群 - 博大精深的民居建築
據初步統計,俞源村古代民居395棟,構成了50多座較為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占地約三萬四千平方米。從單體看,許多建築結構合理、科學,而且大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例如精深樓,又稱九間頭,清道光時所建,此屋有九道門之多,層層設門是為了防盜,其中第七道門下還設有暗道機關,盜賊誤入就會掉入陷阱而束手就擒。這幢民居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整幢房屋的石雕、磚雕、木雕均精雕細刻。不僅如此,木雕的內容也相當獨特,白菜、扁豆、絲瓜等蔬菜以及小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動物、昆蟲均成為雕刻的主題,體現出主人效法自然、悠閒自得的田園山水般的人文情調。
俞源村古建築群 - 神秘奇特的村落布局
俞源古村落引起了海內外人士的注意,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完整的古村形態和豐富的古代民居建築以外,神秘的太極文化現象和按星象布局的村落規劃不能不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俞源村四面環山,發源自九龍山的溪流橫穿整個村莊,與另一條小溪匯合折向村莊的北豁口,這條溪流為全村的人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以前四周山崗上全都是蒼蒼郁郁的大樹,位於東南部的九龍山更是森林茂密,巨形太極圖就處在村北豁口的田野裡。站在村前的山崗從高處俯瞰,但見穿林而過的溪流在北豁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S”形溪流與周圍的山沿在村口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S”形溪流正好是一條陰陽魚的界線,把田野分成太極兩儀。溪東陰魚古樹參天,魚眼是一池圓形小塘;溪西陰魚則稻谷金黃,魚眼處高山田畈,種著旱地作物。經村民用儀器測量,太極圖直徑為320米,面積達120畝。 .
俞源村古建築群 - 村落人文
俞源明、清兩朝出過進士、舉人、秀才等293人;現存寫俞源的古詩百余首。宋謙、章溢、蘇平仲、馮夢龍、凌蒙初等名家與俞源有著不解之緣,明翰林院士蘇平仲撰寫的俞源皆山樓記被載入《四庫全書》,有關俞源的許多故事被編入《二刻拍案驚奇》和《中國情史》。俞源曾出過畫有、書法家、醫術家。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間文化活動“擎台閣”流傳至今。俞源村還有許多不解之謎,自劉伯溫為俞源改溪設太極河之後,600余年來未發生過一次洪災;“商坐樓”邊有口井稱“氣象井”,天晴水清見底,井水變渾濁定要下雨;“聲遠堂”沿口桁條上九條木雕鯉魚會隨氣候變化而變色;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是“圓夢節”,這天心降喜雨,即使大旱年頭也不例外。
俞源村古建築群 - 主要建築
俞源名勝古跡甚多,有始建於南宋的圓夢勝地――洞主廟,建於元代的“利涉橋”,明代的古建築,全村共有1072間,占地3.4萬平方米,有民居、宗祠、店鋪、廟宇、書館等。
俞源村古建築群 - 建築特色
古建築體量大,做工精致,牆上壁畫保存完好,木雕、磚雕、石雕精細,巧奪天工,將功能與藝術,實用與美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 並與建築主體結構完美地融合起來,獨具江南風格。許多建築結構合理、科學,而且大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例如精深樓,又稱九間頭,清道光時所建,此屋有九道門之多,層層設門是為了防盜,其中第七道門下還設有暗道機關,盜賊誤入就會掉入陷阱而束手就擒。這幢民居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整幢房屋的石雕、磚雕、木雕均精雕細刻。不僅如此,木雕的內容也相當獨特,白菜、扁豆、絲瓜等蔬菜以及小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動物、昆蟲均成為雕刻的主題,體現出主人效法自然、悠閒自得的田園山水般的人文情調。“雙溪九隴環而抱,雲可耕兮月可釣,翠草凝香黃犢肥,銀波弄影金魚跳……”這首明朝進士俞俊寫的“俞源八景歌”就是對俞源自然景觀的真實寫照。神秘的俞源古村落,抹不去600余年的封塵,走進俞源猶如走入歷史的謎宮。俞源至於至今保存完整的聲遠堂、萬壽堂、精深樓、俞氏宗祠等一大批堂、樓、廳、閣、院、館、祠、廟古建築內的木雕和石刻等,更是做工精細、風格各異,令人贊歎!
俞源村古建築群 - 俞氏宗祠
建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是俞涞的四個兒子為其所建,原稱"孝思庵",後被兵毀,重建後改為宗祠。據說,俞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輩出 . (清兩朝俞源出過尚書、撫台、知縣、進士、舉人260余人),是因為俞氏宗祠恰好坐落於天樞、天璇、天玑和天權四星所組成的七星"斗魁"之內,而"魁星"又稱為文昌星。雖然我對星象之術一竅不通,但對文昌星即文運昌盛之意之說還是略知一二的。"天上星、地上祠、福佑人",地顯天象,天、地、人合一,也許這就是俞源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之奧妙所在。俞氏宗祠還有個極富詩意的堂號,曰流水堂,此名為俞伯牙與鐘子期的"高山流水"演化而來。俞氏宗祠,分三進二院,共51間,總面積達2400平方米,規模隆重,氣勢寬宏。不管是正廳、中廳或寢堂及兩側的庑廂、廊房均高低有序,錯落有致,猶如天成。站在濕漉漉的天井裡,環視宗祠:廳堂軒敞,廊柱挺拔,屋梁穩重,三雕精美絕倫。雖然由鵝卵石組成的圖案,已被歲月的青苔所遮蓋,而失去了往日的那份精美和巧奪天工,但飽經滄桑的飛檐、牛腿、門雀及眾多由名人名家所題寫的匾額,卻依然在述說著俞氏家族曾經的輝煌,特別是古戲台對面正廳中央那塊由明宰相嚴讷贈送"壬林堂"大匾,更是把俞氏家族的當年的聲望和地位刻畫得淋漓盡致。
俞源村古建築群 - 特色木雕
俞源民宅最主要的特色是極其繁雜的木刻裝飾。一般而言,古村落大多以宗祠裝飾最復雜,而在俞源,幾乎各個大宅都有大量木雕,顯示了以經商致富的大家氣派。梁、柱、門、窗、牛腿、斗拱,只要有木結構,就必有雕刻,題材從花草魚蟲到人物、亭台樓閣應有盡有,保存也十分完整,沒什麼破壞,是浙江罕見的天然木雕博物館。會隨天氣而變色的魚、兩面看起來圖案不同的雕花透窗、指甲蓋大小的太極陰陽圖等等神奇雕刻也都能在這裡找到,相對於樣式比較雷同的住宅外貌而言,其內部才是真正的千變萬化。
俞源村古建築群 - 歷史偉人
俞源人津津樂道地傳誦著有關劉伯溫的傳奇故事。傳奇之一是“七星神塘”。相傳劉伯溫為俞源村設計了七口水塘,分別位於村內的上菜園、大菜園、六峰堂、水碓塘邊、下田、上泉、下泉。村裡的老年人說這七口塘是神塘,填塘肯定要招來災禍。20世紀40年代初,外出謀生的村民俞祖芳回故宅定居,在修繕房屋時,俞祖芳不聽老人的勸阻,決意要填掉緊靠房屋的一口水塘,結果正屋山牆突然倒塌,俞祖芳這才感到七星神塘的神秘力量,重又把塘挖了出來,從此完好至今。1997年,村民俞步升經過大量的調查與勘察,發現七口塘按北斗七星陣排列,從而揭開了七星神塘的神秘面紗。 為了紀念這位曾經給俞源人帶來希望和憧憬的歷史偉人,憑吊他的歷史功績,村民在俞源村口茂密的古樹林裡修建了伯溫草堂。在伯溫草堂裡,沏一杯茶或者抽一袋煙,細細地品味昨天、前天發生在古村裡的故事,當然是一種很惬意的享受。
俞源村古建築群 - 古村建築典范
俞源村,屬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坐落在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裡。新近發現明、清古建築竟有395幢之多,超過有“中國第一古村”之稱的江西樂安流坑村。該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奇異的布局,罕見的古建築群和精致的木雕、磚雕,以及一個個不解之謎而吸引著國內外眾多游客,開放近兩年多來,已有英、美、法、德、日、奧地利等十三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慕名而來。據《俞氏宗譜》載,俞源村系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國師劉伯溫按天體現象設計的村莊布局建造的。
俞源村古建築群 - 宗祠
俞源的俞氏宗祠為我所到過的浙江最大的宗祠。三進兩院,院落占地面積很大,打籃球踢足球都不成問題。第一進照例有裝飾精美的戲台,同別的宗祠略有不同的是,俞氏宗祠第一個院落兩側有精致的兩層樓房,並同通道門和二進大堂的邊牆圍成一個小院,怎麼看都象是小巧獨立的住宅。俞氏宗祠的大門裝飾倒並不多,一字排開的房間,不似郭洞、諸葛、芙蓉等山村的宗祠好看,但一走到裡面,這“處州第一祠”的氣派還真有些驚人。
俞源村古建築群 - 村落布局和水系
俞源的規劃是大名鼎鼎的劉基劉伯溫所制訂,村裡人為此曾做過大量考證調查工作。俞源位於典型的山區,平地狹小局促,全村以一條山溪水為水源。劉基的規劃最主要的工作是將山溪改直為曲,呈陰陽圖中的“S”形蜿蜒在村中流過,同時在村子周圍的山坡上大面積植樹,這樣就能涵養水源、減少旱澇災害,村口布置八卦田。相比平原和丘陵地區,俞源的水系並不復雜,除了一道山溪外,主要還布置了七個水塘作補充,七口塘按北斗七星布局,公共建築則位於周圍,如俞氏宗祠位於斗口,洞主廟位於斗尾。由於其獨特的村落布局,許多旅游介紹只稱俞源為太極星象村,不過真到了這裡,其布局也只能了解個大概。
俞源村古建築群 - 古宅
俞源村的古宅是浙江中部和東部的樣式,院落寬敞開放,不似徽州民宅那般緊湊。其典型樣式也是三進兩院,前廳後宅,圍牆高大有封火牆。俞源的古宅保存狀況十分好,其村子後半部分(北斗的斗柄)是成片的老宅,幾乎沒有現代的房屋,讓人驚歎。由於俞源村歷史上曾是商業重鎮,因此這些古宅相對比較豪華氣派,現在每個大院子都住了數家人家,因此也不再有大門,可以出入自由。
俞源村古建築群 - 俞源村: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經典遺存
俞源村坐落於浙江省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裡,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布局設計的古村落,是全國最大的俞氏家族聚居之地,是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歷史文化村。俞源村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經典遺存,是“罕見的地上天體星象奇觀”。俞源村在1999年被中國農村社會發展促進會列為中國民俗文化村,2001年俞源村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由國家建設部、文物局聯合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俞源古建築群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俞源村史上海世博會指定的長三角23個旅游體驗之旅示范點之一,俞源村俞鳳書法家以“古村落中的書香門第”被選為上海世博會浙江館的6戶“最浙江”家庭。 .
俞源村歷史文化遺存豐富,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傳統村落格局,村內現存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古建築達1072間,占地3.4萬平方米。古建築形態多樣,商鋪、藥店、家訓閣、讀書館、繡花樓、養老軒、宗祠、寺廟等,古建築三雕精致,明清壁畫精美完好,是華東地區建築體系最完整的古村落。村口占地120畝的巨型太極圖堪稱全國之最,直徑一厘米的微雕太極圖是木雕中的精品,村內現共發現各類太極圖案造型多達401個,配以“七星塘”、“七星井”按天體星象布局的古村落充滿神秘色彩,留有許多不解之謎。俞源村保存下來的明清古建築群與傳統的村落格局和生態環境,凝聚著俞源先民在村落選址、規劃建設和生產生活中的勤勞和智慧,也是俞源村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它的形成和發展深受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浙西地區明清一民國時期村落發展的一個縮影。俞源村清晰的發展脈絡和獨特的村落形態,也為研究中國宗法制度下的農業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保護和研究這一文化遺產和歷史現象,可以分析總結出一些古村落發展演變的規律,對這一地區明清一民國時期古村落發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實物遺存之外,俞源村還保留有形式多樣的傳統民風民俗和文化藝術遺產,其中較為著名的傳統民俗活動有“擎台閣”、迎龍燈、圓夢節等。與俞源村發展和鄉居生活相伴而生的各種民風民俗、傳統文娛活動和文藝作品,是研究民俗文化的寶貴資料,對弘揚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精華具有重要的作用。
俞源村古建築群 - 裝飾與裝修
俞源村的建築裝修,大致有木雕、石雕、磚雕和彩畫幾種。石雕和磚雕不很多,一般比較簡單,工匠師傅來自溫州泰順。木雕大多是東陽師傅做的,也有泰順師傅,很精致華麗。豐富的彩畫則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大多由漆匠繪制,也有專業的工匠。可惜因為不容易保存,彩畫現在多已經剝落褪蝕,殘損得很厲害了。
俞源村古建築群 - 磚石雕
石雕很少,主要用在柱礎上,其次是旗桿石和大宗祠的抱鼓石。天井溝裡也有小小的雕花石板卡住,是在慶典的時候承架木板所用的,架木板為的是防人多事雜會有人不慎踏空把腳落在溝裡受傷。 .
雕刻的柱礎用在大型住宅的大廳裡和宗祠、廟宇的廳堂裡。都很簡潔,但也分等級。中榀兩棵前檐柱的柱礎最重要,鼓形的,只在上沿刻一圈卷草形花邊。礎下有一塊覆盆式石質。中央四棵金柱的重要性次之,柱礎也是鼓形的,上下沿刻鼓釘一圈。下面也有石質。其余各柱也有石質,鼓形柱礎上下沿只刻一道線。
住宅的柱礎,明末和清初的,為花盆形,即上部大約四分之一的高度的輪廓為凹圓形,而下部為凸圓形。稍晚一些都改為鼓形,起初最大直徑在正中,後來改到偏上,最大直徑上移後藝術造型更豐富一些。
最華麗的一塊石雕是井心石,即天井正中的一塊方形石塊,上面通常作高浮雕的動物和花卉。不過並不是每戶的天井中都有。天井以中央為最低,井心石上有剔透孔洞,雨水從孔洞漏入地下暗溝,與天井四周明溝下的暗溝相會和,曲折流出戶外。這塊井石藥在整幢房子造好之後,由德高望重的族中老輩來安放。
磚雕比石雕多一些,主要位置在住宅正面的旁門上,形成眉檐。通常有兩排磚牙子,仿木構的椽頭。上面有一皮挑磚,它兩端各有一只鳌魚,正中則有一只花盆,都是很精致的磚雕。
六峰堂正面的照牆正中,用貼磚砌了一座三開間的牌坊立面。明間開正門,門上匾額“丕振家聲”。它完全仿木結構,有柱有梁有枋,還有斗栱、呈方、椽頭,柱子上甚至用淺浮雕仿彩畫的箍頭卡子。牆體下部勒腳裝飾著幾條水紋的磚雕帶。整個做工很嚴整很嚴整。這種貼磚牌坊式門頭在俞源不很多,還有“南極星輝”等幾個。旁門也用磚門頭,有兩層牙子和瓦檐,不過斗栱和飾帶式彩畫的。照牆向院內的一面,在乾隆末年以前,常見用磚做仿木牌坊,以後便多用彩畫在粉牆上畫出牌樓。
俞源村古建築群 - 彩畫
豐富的彩畫是武義、宣平鄉土建築的一個特色。彩畫集中在住宅照牆向院落的一面。牆面以白粉為底。
簡單一點的,彩畫只在照牆上緣形成一個裝飾帶,分成若干段落,每段一幅畫,題材很廣泛,有花卉,有魚鳥,也有故事人物場景。俞源多書法家,所以常有只寫詩文的。上萬春堂的照壁,正門門洞上“家聲丕振”四個大字和兩側牆上的兩篇短文,出自光緒十一年(1885)。拔貢俞錦雲之手,他的書法名震一時。這面照壁彩畫的構圖已經趨向建築化,在照牆的上部畫垂蓮柱、雀替等分劃畫幅,形同掛落。 .
比較復雜的,是在照牆上畫三開間木牌坊,柱梁斗栱,一應俱全。這是乾隆年代以後用來取代以前貼磚的仿木牌坊的。因為彩繪遠比貼磚自由,所以更重裝飾性,不像磚的那樣嚴謹逼真。而且細節也多,柱子上端披錦袱、掛玉璧,枋子上開盒子面故事人物,如姜太公渭濱垂釣、劉晨阮肇入天台、爛柯山觀棋等等。一切仿木構件上都有圖案花紋,不留空白。柱梁斗栱基本的結構構件用黑色,小幅的畫多用彩色,所以整體控制很脈絡分明,構圖穩定,不致雜亂。繪畫的風格介於寫意畫和工筆畫之間,一方面能和木結構的邏輯大體協調;一方面又有點自由活潑,不致單板。
彩畫不耐久,日曬雨淋,大多剝落蝕褪,當年的輝煌已經見不到了。不過牆頭檐下的彩畫還有保留得比較完整的,據鄉民說,當年用雞蛋清罩過一遍,防水。大木作、小木作保持本色,而在白粉牆上作鮮艷的彩畫,色彩的運用很精致。
俞源村古建築群 - 地面
早期俞源的住宅和巷子,用細卵石鋪地,很有裝飾性,常組成簡單的圖案,以古老錢為多。卵石鋪地所形成的紋理表質,粗中有細,剛中有柔,尤其在雨後,一顆顆石子圓潤光澤,色彩缤紛,非常美觀。清代初年的幾幢住宅,卵石天井道現在已有300年左右,依然整齊如新,工藝的精細,十分驚人。傳說當年挑選石子,要滾過兩支竹筒,太大的、太小的都去掉,剩下來的大小幾乎一律。嘉慶十年(1806)俞立酬在上宅造住宅的時候,到俞川河灘上選石子,一個人一天只選得了5斤,一直選到15裡外的烏溪橋。
卵石天井和卵石路面的一大優點是不存積水,雨水從石子縫隙落下很快。鄉人們說,這種地面“通地氣”,對人的身體健康很有益。大概是因為工藝要求太高,所以清代中葉以後漸漸被石板地取代。有些住宅,院門的台明上也滿鋪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