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村古村處處顯古韻
日期:2016/12/16 18:37:32   編輯:古代建築碑文上記載了汶村的歷史變遷。
村人只能從殘留的古城牆追憶汶村過去的輝煌。
□文/圖 本報記者 嚴建廣
日前,台山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在該市汶村鎮發現了一處建造於明朝的古窯遺址,古窯遺址成為汶村這座百年古城的又一歷史見證。那麼,被譽為百年古城的汶村,除了古窯外還有哪些歷史見證?在幾百年的歷史中,這裡又曾經經歷過什麼?今天,古城的現狀如何?帶著這些疑問,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座百年古城。
台山流傳著“三村兩石”的說法,“三村”即斗山鎮六村、都斛鎮莘村、汶村鎮汶村,“兩石”即斗山鎮浮石村、都斛鎮白石村。據了解,汶村建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過戰火洗禮,隨著歷史的變遷,雖然古村容顏早已灰飛煙滅,但是汶村村中保存至今的古榕、古牆、古巷、古窯、古祠堂等遺跡和流傳至今的民俗處處透露出古村的風韻。
神秘的汶村古跡
在汶村建村以來的幾百年間,曾因其一度的繁榮而被譽為“汶村城”,所以汶村又有古城之說。記者在汶村看到,古城有4個城門,名號分別為“南薰”、“北拱”、“東陽”、“西康”。據記載,汶村古城的東西、南北長都有1000米左右。
這次被普查隊發現的古窯遺址位於汶村北東村。在現場,記者看到,古窯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一段窯體殘骸被掩沒在生長旺盛的深草叢中。據村中老人陳啟良介紹,汶村共有4個這樣的古窯,其中兩個目前保存完好,另外兩個被毀掉了。另一名老人陳炳基告訴記者,在文革前古窯還存在,曾經作為村民的避難所,到了文革期間,古窯被毀掉。據考證,這些古窯建於明朝,主要是用來燒制磚、碗、杯、缸、瓦等的,供村裡人建房和日常生活使用。
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汶村古城入口,在入口處,記者見到一棵大榕樹。陳啟良告訴記者,村裡有4棵這樣的大榕樹,每棵樹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前幾年,曾有陽江等地的人來到村裡,稱要買這幾棵樹,每棵出價100萬元,但是村裡人不同意,因為這幾棵古榕樹是村子歷史的見證,也是先人留給後人的財富,不能丟了。
在汶村東上村村邊,記者見到一堵以粘土為原料的古牆殘垣。隨行的老人告訴記者,這堵牆是汶村古城的見證,古城牆由村子裡的明朝舉人陳王道所建,它曾經把整個汶村城包圍起來,後來,在南唐王朱聿鐥把汶村古城作為首都期間,南唐王的將軍王興以這裡為據點,奮力抗擊清兵時被毀。在多次戰爭之後,城牆僅剩下留存至今的殘垣斷壁,供後人憑吊。
行走在村裡,記者發現,雖然大部分路都已經鋪成了水泥路,而有一條路卻仍是由3條並列的石板鋪成。陳啟良告訴記者,這條路叫汶陽路,已有400多年歷史,原來也准備修成水泥路,但村人認為這是汶村古城的見證,又是“風水路”,不能拆,所以保存了下來。“過去這條路是專門供三聖菩薩巡游時用的,是當時人們祈福的必經之路。”陳啟良說。
“汶村最大的特色就是祠堂多。”村裡老人陳炳均告訴記者,“大大小小有10多間,這在別的村子裡是看不到的。”
經過擁擠的汶村直街,記者來到汶村祖祠旁,這裡的祠堂是為了紀念汶村立村始祖陳恺而建,大約建於鹹豐年間。祖祠前後共有三進,最後一進為“豐芑堂”,其左側為長房,右側為六桂堂,四房、二房分別位於長房、六桂堂前面。六桂堂即引宗陳公祠,在汶村所有的建築中最為壯麗精美,但現在空余一塊石匾,別無他物。該堂1958年被毀,1987年旅外鄉親陳伯強等人為追溯祖德,捐資重建,成為引宗紀念堂,現在作為幼兒園。此外,西康村建有聞溪陳公祠,祠裡有一輛保存完好的古代消防車“水龍”,陳氏祖祠前面建有三進陳公祠,是為了紀念該村舉人陳王道而建,此外東門還建有“三聖堂”,村人稱其為“大廟”,每年春節,汶村人舞龍賀春,龍隊在此出發。
老人們告訴記者,汶村的文海書院是台山四大書院之一,與寧陽書院、廣海書院、潭洲書院同時而建,均由乾隆年間知縣康基田創建於1770年,至今也有130多年歷史,文海書院由汶村鄉人陳族曾捐修,建於汶村北隅,舊址就是目前的文海中學。
歷經730余年歷史
據資料記載,陳氏先祖南遷時,陳氏兄弟相約“逢湧則止”,近水而居,便於以後的相聚,也是為紀念南雄沙水村之源,固定村名為“汶村”。據《汶村陳民簡譜》記載,南宋鹹淳八年(1272年),汶村陳氏祖先陳恺由南雄沙水村珠矶巷來此立村,從此時算起,汶村已經有730余年歷史。此後300余年間,汶村逐步從一個小村發展繁榮起來,到了明朝後期陳氏祖先陳王道時期,他在汶村修建了城牆,汶村以“汶村城”聞名,成為周圍鄉村商貿活動聚集地。
據《汶村治亂記》記載,1645年,明末清初汶村舉人陳王道倡議建造汶村城,1647年春,汶村城竣工,城設四門,城牆高3米,用土築成,其中也有少許磚牆,城作長方形,東西約1公裡,南北約大半裡,城外除東面外,都有寬約3丈的城壕圍繞。
1655年6月16日夜間,以抗擊清兵、保衛明朝為宗旨的王興部隊攻克汶村城,王興將汶村城定為逃避到廣州的明朝南唐王朱聿鐥治下的首都,在汶村城設立南唐王行宮和他自己的將軍府,並將汶村城改名為文安城,以此為根據地,從事抗擊清兵大業,一直到1659年8月,王興部隊糧盡援絕,王興自焚而死,朱聿鐥也殺身殉國。據史料記載,在王興攻入汶村城後,實施屠村行動,將汶村人殺得只剩下百余人。
隨後的幾百年間,結束了王興盤踞汶村一路走來,史料雖無,但如今村中房屋建築材料卻“述說”著古村的變遷:黃土、石頭與紅磚,猶如村莊的年輪。
獨具特色的古城民俗
在幾百年的發展變遷中,汶村在留下輝煌建築的同時,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歷史,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期間,絕大多數化為烏有,只有民俗文化藝術節和舞龍流傳至今。
每十年舉行一次的民俗文化藝術節,至今仍在舉行,已經有將近200年的歷史。汶村稱民俗文化藝術節為“做福”,起於清嘉慶年間二十二年,丁丑年(1817年)。文化藝術節舉辦時,有村民書畫作品展覽,有專業劇團一連數晚公演大戲,還有文藝大巡游等。
此外,汶村舞龍活動延至今天已有近350年歷史,它起源於清朝順治年間,歷年沒有間斷過,這也是該村一項經久不衰的村民活動。村裡人告訴記者,這項活動,論其歷史和規模與斗山浮石飄色相比,並不遜色。
今日汶村更勝昔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代繁衍生息,汶村規模不斷擴大,如今的汶村包括北東、北西、北上、北下、花廳、南薰、西康、沙坦、北坑、文華等10個自然村區,面積達7.5平方公裡,轄區人口2000多戶,8200余人。
走進汶村,隨處可以見到一排排嶄新的民居,雖然歷史的痕跡少了,然而,久遠的歷史使老村依然保持著舒緩的生活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