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壽命30年怎敵地震一剎那
日期:2016/12/14 22:52:06   編輯:古建築結構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於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而只能持續25-30年。每年中國消耗全球一半的鋼鐵和水泥用於建築業,產生了巨大建築廢物,現在政府號召房地產開發企業提高建築質量,將目前30年的建築平均壽命延長至100年。
建築壽命僅30年,不僅僅關注每年產生數以億計的建築垃圾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工程質量問題更加令人擔憂。
盲目拆遷和國內房屋自身的建築質量問題一直是中國建築業面臨的一個難題,不僅如此,近年來,在房地產等建築領域還曝出了“樓薄薄”、“樓歪歪”、“樓裂裂”甚至糊弄檢查的“橋粘粘”,這些“豆腐渣工程”令人們瞠目結舌、憂心忡忡的同時,也給職能部門的監管缺失敲響了一次次警鐘。
地球人都知道,地震等天災是檢驗一個國家建築質量的“試金石”。汶川地震中大量房屋倒塌,特別是有的鄉村校捨在地震中巋然不動,有的卻全部坍塌,曾引發媒體和社會輿論的關注與質疑。據09年5月6日瞭望東方周刊報道,四川省建設廳的數據顯示,5.12大地震中,重災區學校倒塌面積為199.7228萬平方米,占總倒塌房捨面積的1.3%。據分析,除了高強度地震不可抗力之外,大規模校捨垮塌的問題出在建築設防,存在不足等。顯而易見,這些原因與我國建築平均壽命僅有30年不無關系。
近期國外發生的兩次地震震級與傷亡之比更能說明問題。智利發生8.8級強地震,死亡千余人,而海地7.3級地震死亡達到20萬人以上。智利是地震多發國,在房屋結構方面非常注意。高質量抗震房的普及,是智利與海地相比傷亡輕微的主要原因。智利的建築多數都裝有阻尼減震控制系統,鋼骨架可隨震波擺動,可以給人們寶貴的逃生時間和空間。而在海地,其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磚混結構,很多建築沒有鋼筋,或者柱子裡鋼筋太少太細,這樣的建築在地震波的晃動下,極易倒塌。
“強震+劣質建築=慘重傷亡”,這是多次歷史地震中屢試不爽的事實。發達國家的建築平均壽命較長,美國達到74年,英國達到了132年,而我國只有30年。此前我國30多個省的90多個城市中的180多個建築工程接受了檢查,結果顯示96.1%的建築工程合格。那麼,其他城市,特別是一些中小城鎮未經檢查的建築呢·這只是抽查的結果,恐怕從總體上考量,建築工程合格率還要低。鑒於此,延長建築壽命,僅有“號召開發商提高建築質量”遠遠不夠,還需要具體細化的制度與機制緊緊跟進,嚴格依照“防震減災法”監管房地產企業依法強化建築質量,以零容忍的態勢問責違規者,才能使建築質量這一事關人民生命安全的百年大計得到長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