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對伉俪。他倆一個是梁啟超的公子,一個是林長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築巨匠,一位是絕艷才女。他們一世情緣,共同創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兩座豐碑,把親手設計的國徽送上了天安門城樓。他不計國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築免遭盟軍的轟炸,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大廈的設計;她出眾的才貌令萬種風情的徐志摩詩興大作,使抑情重理的金岳霖冥思獨想。
林徽因1904年出生於福建閩侯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長民早年留學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她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隨父林長民赴歐洲游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入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1921年回國復人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台美術設計。1928年3月,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
梁思成出生於1901年,廣東新會人,中國著名建築師、建築史學家和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梁思成與林徽因都出自名門,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兩人的個性卻不同。梁思成嚴謹、成穩,比較寡言、內斂,林徽因卻活潑、開朗,比較健談、外向,兩人一靜一動,形成互補。早年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學,都選擇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建築系,因為當時的賓大建築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該校美術學院,但主修的還是建築。回國後,他們一起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不辭辛苦,踏遍了中國的大片河山,親自考察、調研與測繪了大量中國古代建築實例,並撰寫了大量論文與著作,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史學的學科基礎。他們撰著的《中國建築史》、《中國雕塑史》、《圖解中國建築史》、《清式營造則例》、《營造法式注釋》,以及對唐代木構建築佛光寺大殿的發現與研究,對應縣木塔與薊縣獨樂寺的測繪研究,都是具有學科奠基性的學術成果。
一路走來,梁林兩人都是相互扶持、並肩作戰,林徽因是梁思成學術和工作上的左右臂,生活上志趣相投的伴侶。所以無論是梁思成的傳記還是林徽因的傳記都離不開對方,因為他們的很多事情交織在一起,不能把他們完全割裂。
林徽因在建築上的成就或許被她丈夫巨大的光環遮蓋了不少,但是她的美貌、智慧與才情卻為她贏得了更多的關注,成為上個世紀不可多得的才貌雙全的奇女子。首先,因她的才貌俱佳使她的身邊一直不乏追隨者,徐志摩、金岳霖這些赫赫有名的才子傾慕她,這些情感故事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其次,因她的健談而創辦的沙龍,成為當時非常有名望的學術聚會,吸引著一批文壇名流巨子,朱光潛、梁宗岱、金岳霖等都是她的座上客,談天說地,暢談古今,形成一種自由的學術討論氛圍,在當時被稱為“太太客廳”,她的雙眸因為這樣的精神會餐而閃閃發光。朋友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的優秀也是因為有他們的欣賞和激勵。像這種學術沙龍,今天我們已經難覓蹤跡了,可能只有林徽因這種組織者才有吸引大家的魅力。
為了祖國的建築事業不辭辛苦,不畏艱辛的精神和工作態度令人感動,事業上的攜手並肩創造了巨大的成就令人稱贊,歷經插曲與磨難的愛情與婚姻歷久彌堅令人羨慕。事業夢想與夫妻感情同路讓歷史記住了這對建築伉俪,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譜寫了一曲激蕩人心的山河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