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區有兩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是斗門鎮南門村菉猗堂,一個是白蕉鎮桅夾村的“大王宮工丈”摩崖石刻,但不久前石刻遭“破相”,原來,有村民認為石刻上原本陽刻的“大王宮工丈”5個字不明顯,於是找人重新陰刻之後又描了紅。昨日,斗門區文化部門有關人士表示,村民的行為已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目前正待上級批復該如何處理。
摩崖石刻“變樣了”
網友“珠海雨季”在2013年曾兩次到桅夾村看過石刻,並拍下照片,不久前,他再次去看石刻,卻發現石刻“變樣了”:石刻上端之前有個“T”形的凹槽,裡面從右到左陽刻著“大王宮”三個字,下面從上到下刻著“工丈”兩個字,但不久前“T”形凹槽裡的“大王宮”三個字變成了從左到右,而且改為了陰刻,還被描了紅,顯得很是突兀。他質疑,這是否被人惡意破壞的,是否會觸犯有關法律。
南都記者了解到,“大王宮工丈”摩崖石刻是近年來才發掘出來的文物,經文化部門鑒定,是清代中晚期丈量土地的標准長度比照物,珠海僅此一件,省內也未曾聽聞有過,2011年5月石刻被核定為市級文保單位,在2013年11月核定為省級文保單位。
熱心村民私自修改
“只能說是好心辦了壞事吧,出發點肯定是好的。”桅夾村一位要求匿名的村民說,該村村民歷來很重傳統,保留了不少民俗,每年都會在石刻旁的小廟前舉行一些諸如舞獅等慶祝活動,對於石刻也是極力保護,更願意當做傳家寶展示給外人看。不過由於石刻太不明顯,很多外人難以注意到,於是有熱心村民在去年年底請人將上面的文字抹掉,按現代閱讀習慣重新刻好並描紅,看起來會更醒目,但由於是電腦刻字,文字總是顯得不那麼有古韻。
對於網友所反映的問題,斗門區高度重視,該區文化部門和白蕉鎮均立即派人前往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確是村民因缺乏法律意識,自作主張的私下行為。
當事村民或受罰 斗門區文化部門有關人士說,經調查,因石刻上原有的石刻字跡模糊不清,桅夾村永紅聯隊部分村民私自請工匠將陽刻字改為陰刻字,並描紅,其中“大王宮”三個字的順序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改為由左向右,與之前不同。村民的行為已經違反《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目前他們已將處罰意見及修復問題上報,等待上級批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