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劍川:中國最大水濱“干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圖)
日期:2016/12/15 15:07:05   編輯:古代建築
在成果論證會上,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方面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論證,昨日在劍川宣布:劍川海門口遺址為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干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從6月17日開始,來自北京、湖北、四川、雲南等省市的考古、文物保護、歷史建築、旅游規劃的專家在劍川縣舉行了海門口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經過3天的論證,昨日,一份經過28位專家共同簽字通過的《劍川海門口遺址發掘成果論證會專家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爐。在《意見》中,專家們一致認為,海門口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干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的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此外,海門口遺址的文化堆積清晰,延續時間較長,文化遺存豐富,其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從而填補了中國西南地區的史前文化譜系的空白。專家們認為,海門口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將有助於中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的研究。
而海門口遺址出土的稻、粟、麥等多種農作物遺存,證明了來自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其南界已經延伸到滇西地區;而稻、麥的共存現象,則為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稻麥復種技術的起源時間和地點提供了重要線索。
專家對海門口遺址所作的另一個學術價值和意義是,海門口遺址本次發掘出土的銅器和鑄銅石范,以確切的地層關系再次證明了該遺址為雲貴高原最早的青銅器時代遺址,滇西地區是雲貴高原青銅文化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專家們特別提出,海門口遺址具備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條件,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要求,申請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推薦參評200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劍川縣縣長李立鈞表示,劍川縣將按照專家組的意見,盡快實施遺址發掘區的搶救性保護工程。不宜展示的發掘區將很快回填保護,計劃作為展示的區域將加蓋臨時性保護大棚,並對探方壁和木質構建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對於劍川乃至大理來說,這既是個機遇,也是個挑戰,做好了是我們的本職工作,做不好我們就成了千古罪人。”李立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