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骞通西域之前,中西文明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交流歷程。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們發現了一些橫空出世的文化因素,且在後世中少有出現,如百戲俑、兵馬俑和銅車馬、青銅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藝等。此外,秦文化中的槽型板瓦、繭形壺和石刻等,也和東方六國文化現象形成鮮明對比。
一、秦始皇帝陵園中所見中西文化交流
1.兵馬俑
根據戰國秦俑的形態特征、服飾風格,我們認為其藝術形象可能受斯基泰文化的影響,而秦兵馬俑的時代、藝術風格則與阿富汗出土的彩繪陶俑上相近,因此,秦兵馬俑的藝術可能另有淵源。
2.都盧尋橦百戲俑
“都盧尋橦”是一項頂桿雜技,是由從春秋時期的“侏儒扶盧”發展演變而來的,但從漢代稱其為“都盧尋橦”的“都盧”(地名)名稱看,我們認為是當時人們通過西南絲綢之路,將緬甸一帶的“都盧尋橦”雜技帶到關中,與中國原有的“侏儒扶盧”技藝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雜技藝術。
3.修陵人亂葬坑
根據對秦始皇帝陵區的一座修陵人亂葬坑的分子生物學檢測,發現其中一具人骨屬於歐羅巴西部人種,另有19具人骨屬於東亞人群的混雜群體。為我們推斷這些重體力勞動者的來源地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4.封土內的高台建築
我們認為秦始皇陵封土中的高台建築與波斯帝國時期的居魯士六層台階石陵墓和莫索拉斯總督陵墓上層二十四級台階可能存在某種關聯。
5.條形磚
自秦始皇陵開始出現條形磚後的一百多年間,鮮有以條磚來築砌牆體或拱券技術的相關材料發現,而在張骞通西域後的西漢後期,拱券技術似乎是一夜間異常發達起來的。我們認為雖然自秦代開始制作條形磚的技術已經通過文化交流傳到中土,但拱券技術並沒有隨之推廣,只是到西漢張骞鑿空之後,這一技術才再次傳入東方並得到推廣。
6.青銅水禽鑄造工藝
銅車馬、青銅水禽上的合金成分、夾芯、小方塊墊片工藝,在中國先秦青銅器上少見或不見,而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紀地中海地區的青銅雕像上廣泛存在,就現有的資料,專家們推測秦陵青銅水禽制作工藝可能受到地中海地區青銅鑄造工藝的影響。
7.銅車馬
中國古代從沒有過以青銅車作為座駕的現象,而在遙遠的波斯帝國時期,公元前353年建成的莫索拉斯陵墓的頂端就有先例,其造型、青銅車馬理念與秦始皇陵銅車馬之間有著相當的一致性,我們推測這兩種文明曾發生過前所未有的碰撞。
二、秦文化所見中西文化交流
1.槽型板瓦
春秋中晚期鳳翔雍城宗廟遺址突然出現的槽型板瓦,在秦文化中屬於來無蹤去無影的現象,而在遙遠的地中海區域、波斯帝國疆域,卻在更早的時期流行這種類型的板瓦,且傳承有序,不得不使人懷疑二者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的現象。
2.禁不得祠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載“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我們傾向認同秦始皇時期佛教可能已經傳入中國的認識,“不得”是梵文Buddha(佛陀)的音譯。
3.石刻石雕
勒石記事在埃及、希臘及西亞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位處列國西境的秦國不僅擁有列國不見的石刻,而且直至東漢後期,石刻藝術才開始頻繁出現於中土,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碑刻之創制受西來影響。
4.繭形壺
戰國晚期出現直至西漢前期,繭形壺在秦文化分布地廣泛地存在和流行,而地中海塞浦路斯島也發現同類器形的壺,流行於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後。塞浦路斯島上的繭形壺一般做盛酒或香水用,秦漢時期的繭形壺多數出土在墓葬中我們認為這兩者之間可能發生過交流現象。
三、大流士一世與秦始皇帝的治國理念與措施對比
經過對比研究,我們發現公元前六世紀,大流士一世統一波斯帝國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後繼的亞歷山大帝國社會治理體系全盤繼承波斯帝國),和秦始皇帝統一中國後所采取的制度存在高度相同或相近的現象。例如,兩者皆構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省(郡縣)制的國家整體;兩大帝國均實現了稅制統一、貨幣統一和文字統一;兩大帝國均實施全國統一的法律制度;在軍事制度改革中都體現出皇帝是最高軍事統帥的理念;在交通方面,通暢迅捷交通網絡的構建是兩大大帝國共同的追求;在宗教改革中,統一後波斯帝國奉行國教和地方宗教並行的政策,與秦帝國既奉祀原秦國的自然神又奉祀東方六國的自然神存在異曲同工之處。由此可見,秦始皇帝在關於制度、管理等方面的理念,也許受到波斯帝國制度文明的深刻影響。
四、秦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合理推測
《漢書》中記載,“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作金人十二以象之。”由此我們認為,當時秦人在臨洮遇到了一批非蒙古人種的人,可能是希臘人、波斯人,秦人感到驚詫不已,隨後消息傳至關中,這批人被說成了“身長五丈”的巨人,之後便有了“收天下兵聚之鹹陽,做金人十二”的記載,也是在這之後,秦始皇頒布統一文字、度量衡、法律等措施,或許就是當時的“大人”或者他們的後代將三百多年前的大流士改革的故事告訴了秦始皇,並得到了秦始皇的首肯與采納。至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秦始皇陵園、秦代為什麼會出現那些本不屬於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和理念的藝術品、文物遺存、建築風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