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漢魏洛陽城宮城:2號宮門發掘 初步明確建築布局

漢魏洛陽城宮城:2號宮門發掘 初步明確建築布局

日期:2016/12/15 15:11:32      編輯:古代建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城工作隊,日前對漢魏洛陽城宮城2號宮門遺址及周邊區域進行了勘察發掘,初步明確了北魏洛陽宮城南部的建築布局形制,使人們對北魏時期宮城主要建築軸線上的建築特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於深入探討北魏宮城的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漢魏洛陽城是中國古代都城中定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都城,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為都,是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36處大遺址之一,2007年被正式列入絲綢之路申遺項目。

     2號宮門位於宮城正門阊阖門北面,北面又正對宮城正殿太極殿,規模和形制均與阊阖門相同,專家根據所處位置認定這是進入宮中的第二道宮門,在北魏宮城建築布局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

    發掘結果表明,2號宮門是北魏時期宮城的一座三門道結構殿堂式宮門建築,由居中的東、西兩道隔牆,隔牆兩側的東、西墩台以及墩台兩側與墩台相連接的附屬建築構成。

    專家根據發掘出的遺跡現象分析,該建築為面闊7間、進深4間的殿堂式結構,開間為5-6米,形制結構與宮城阊阖門幾乎完全一致。

    在門址南、北兩側,還勘察發現與門址有關的道路、溝渠等遺跡。

    在正對門址中間慢道的台基南北兩側,發現一條包磚道路,道路兩側包磚間距約8米。專家結合鑽探和阊阖門發掘資料,認定該道路是連通阊阖門、2號門址及北側建築的主干道路。

    對2號宮門夯土台基的解剖表明,夯土台基厚約1.4米,始建年代約為東漢時期,魏晉、北魏時期沿用,三門道的格局約形成於魏晉時期,北魏時期基本沿用,北周時期也進行了沿用和修補改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