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發掘上林苑3號和5號建築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09   編輯:古代建築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在尋找和確定阿房宮范圍的過程中,於去年和今年發掘了上林苑3號和5號建築遺址。
3號建築遺址在西安市未央區後圍寨村北,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北約3800米處。遺址已慘遭破壞,建築物僅殘留在北部。該建築遺址的地層分為表土層、擾土層和漢代文化層。遺址為一座高台宮殿建築遺址,多年來,由於當地農民取土、平整土地,遺址已遭到嚴重破壞。遺址分為上部建築和下部夯土台基兩部分。
下部夯土台基現存南北長92、東西寬84、厚1.2—2米(其下為生土或細沙)。台基偏南部向西延伸長59、寬15—20米。在台基西北部遺留一被擾動過的礎石(編為5號),花崗巖石質,長0.73、寬0.65、厚0.34米。在所發掘的探方內,夯土台基北面為加工過的院子地面。
上部建築僅存於遺址西北部,其形狀現呈不規則狀,通高7、夯層厚0.06—0.1米,分為頂部、中部和底部建築。
底部建築現亦呈不規則狀,現存東西最大長度54、南北最大長度42米,原建築物已無存。
中部建築亦呈不規則狀,現存基址南北最大長度28、東西最大長度24米。其上殘存部分廊房建築遺跡。北部廊房進深約5.1米,其南壁尚存一壁柱痕跡,柱洞面闊0.32、進深0.22、現存深1米,底部礎石已無。柱洞內還殘存黑色木柱灰,柱灰高0.4、寬0.1、厚0.1米。壁柱北2.8米處有一明柱痕跡,柱洞呈圓形,徑0.34、現存深0.06米。底部礎石為花崗巖石質(編為3號),呈圓形,徑1.13、厚0.32米。廊房北面為廊道,寬約2.6米(上面未見鋪磚痕跡)。
在所發掘的探方南部,有一廊房內未擾動的壁柱礎石(編為1號),礎石為花崗巖石質,長1.2、寬1.1、厚0.45米。在中部建築之西部還存一廊房內的未擾動明柱礎石(編為2號),為油母頁巖加工而成,長1.2、寬0.97、厚0.32米。該礎石西北約2、下面3米處存一擾動過的礎石(編號為4號),亦為油母頁巖加工而成,長0.68、寬0.59、厚0.3米。
從中部建築倒塌堆積出土的草泥牆皮殘塊和朱紅地面殘塊中可知草泥牆皮通厚3.71厘米,其中一殘塊中還有壁畫痕跡;朱紅地面通厚4.3厘米。因該遺址上部已被取土近2米,故頂部建築物沒有留下痕跡,現存基址南北最大長度21、東西最大長度19米。該遺址出土了磚、瓦和瓦當等建築材料及少量的貨幣及錢范殘塊。
該遺址上部建築之中部廊房的倒塌堆積內出土了大量制作粗糙的板瓦片和筒瓦片,其特征與戰國秦上林苑1號建築遺址出土瓦片基本相同。又在底部建築倒塌堆積中發現不少戰國時期的繩紋鋪地磚和山形雲紋及素面的半瓦當,與秦都鹹陽宮建築遺址所出土的鋪地磚和半瓦當基本相同。從建築形制來看,該遺址與秦鹹陽宮1號建築遺址的形制基本相似,為一座典型的戰國高台宮殿建築。在該遺址底部建築倒塌堆積中,出土物中還包含了不少漢代表面飾粗繩紋、內面為素面板瓦片和表面飾中粗繩紋或粗繩紋內面均為粗布紋的筒瓦片。此外,在中部倒塌堆積中還出土了西漢五铢錢。由此看來,這座建築遺址在西漢時期延用並被改建或翻修過。據文獻記載,西漢武帝時,在秦上林苑的基礎之上又擴建成為漢上林苑。故該座建築遺址應原為戰國秦上林苑的建築,後來又為漢代上林苑所沿用。從該遺址出土遺物來看,未見比西漢更晚的東西,故該建築應該毀於西漢末年。
5號建築遺址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北角以外500米處。向東與4號建築遺址連為一體。1月,某鋼廠廢址改建時鑽探發現。鋼廠廢墟坑東西長105、南北寬18、深4米。分為表土層、擾土層和戰國文化層。戰國文化層內含戰國時期的建築倒塌堆積物,出土磚、瓦和瓦當等。該建築遺址主要為排水管道遺跡,被3座唐墓打破。經過進一步鑽探發現,該遺址的房屋建築遺跡破壞殆盡。僅在廠房廢墟的深坑北壁上殘留少許夯土。
發掘的排水管道遺跡,第1組由東西向和南北向的管道組成,呈曲尺形。東西向段,其東端繼續向東延伸,西端與南北向段呈直角相連接(拐角處設置拐角彎頭水管)。東西向管道長59、南北向管道長10米,其北端向北繼續延伸。
該組管道為在生土中挖溝後鋪設水管而成,管道上面墊土為五花土夯築。第1組水管道南北向段經勘探,北端向北延伸30米後繼續向前延伸,因其上為某化工廠水泥地面,故已無法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
第2組水管道位於第1組南北向部分的西側,間距21.5米。現發掘水管道長18米,亦為在生土中挖溝鋪設水管而成,管道上面墊土未經夯築。該組管道向南、向北延伸。向南61.7米後,繼續延伸,但因上面為建築物,故無法再做勘探工作。從土層來看,管道向北延伸部分鑽入了生土洞。土洞寬0.7、高1米。因土洞上面為建築物,亦已無法再勘探和試掘。
水管道均由3條圓筒形陶水管套接而成,橫剖面呈“品”字形。水管道所用水管長0.57—0.58米,一端粗,一端細,粗端直徑0.32、細端直徑0.23米,水管壁厚0.08—0.1米。水管表面周身飾細繩紋、中粗繩紋和粗繩紋,繩紋分直繩紋、斜繩紋和交錯繩紋,內面為麻點紋。有泥條盤築痕跡。
第1組水管道每條管道現存水管105節。第2組水管道上層水管已被壓成碎片,下面2條管道保存尚好,各存留水管33節。
該遺址內出土了一些磚、瓦和瓦當等建築材料。所出土的鋪地磚殘塊上面為幾何紋和密集小方格紋,磚較薄,且幾何紋磚背面還有繩紋。此外出土的瓦和瓦當,制作均特別粗糙。其特點與秦都鹹陽宮遺址出土遺物相似,且所出土葵紋、連雲紋和蘑菇形紋等紋飾均為早期瓦當特征。此外,排水管道所用水管亦與秦都鹹陽宮出土水管相同。
綜上所述,考古人員認為該建築遺址是一處戰國時期的遺址。因該遺址處於秦國渭南上林苑遺址中,故認為這是一座戰國秦的上林苑建築遺址。該建築遺址的房屋建築遺跡早在20世紀80年代建鋼廠時就被破壞,僅留下了排水管道遺跡。通過勘探和試掘發現排水管道還再繼續向東、向南、向北延伸。故認為該處排水管道只是戰國秦上林苑中排水系統的一部分管道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