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江蘇考古開啟潛水時代

江蘇考古開啟潛水時代

日期:2016/12/14 12:06:46      編輯:古代建築
    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的“東方龐貝”泗州城,經過三年多的考古發掘,已確定了古泗州城遺址范圍。圖為2014年12月在江蘇省盱眙縣淮河鎮城根村泗州城遺址拍攝的碑座。新華社發

    日前,記者從江蘇省文物局了解到,2015年,江蘇考古學家將對江蘇境內水域進行摸底考古,探尋埋藏在太湖、洪澤湖等湖底的“水下寶藏”。茫茫水下,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歷史秘密?我國水下考古現狀如何,存在哪些難點?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水下考古成考古“攻堅戰”

    備受關注的隋炀帝墓入選“全國考古十大發現”、大運河成果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古泗州城發掘有新進展……2014年,江蘇考古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2015年,水下考古將成為江蘇文物工作的重點。

    “歷史上由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自然災變,一些位於水邊的居址、港口、墓葬等沉沒於水中,再加上古時候有不少船沉沒在水底,因此,在未知的水底,存在大量文物。”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說,水下考古是以人類水下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對淹沒於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遺跡和遺物進行調查、勘測和發掘,開展水下考古,保護水下遺產,是我國考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蘇是沿海省份,自古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擁有太湖、洪澤湖等湖泊,還有貫穿南北的大運河,水域遼闊。因此,江蘇有水下考古的先天地理優勢。”江蘇省文物局局長劉瑾勝說,2015年江蘇將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對江蘇境內太湖、洪澤湖等水域進行摸底考古。

    “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大運河的核心省份,運河文明滋潤著江蘇的一方水土。”賀雲翱說,“水下考古除發掘水下的古代遺址、打撈沉船和水下文物外,還研究古代造船術、航海術、海上交通和貿易等,對於了解人類文明的進程,揭示人類活動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