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廣東惠東清代古民居頗為壯觀

廣東惠東清代古民居頗為壯觀

日期:2016/12/14 12:00:41      編輯:古代建築

古宅牆壁上,彩色蝙蝠灰塑色彩依然鮮艷。朱如丹 攝

百子千孫燈寄托了村民的美好心願。朱如丹 攝

雙眼井就像一副眼鏡般藏於祠堂中。朱如丹 攝

    在惠東縣梁化鎮石屋寮村,有幾座清代修建的古民居,其中一座被稱為“九廳十八井”的民居規模頗為壯觀,要尋找齊這“九廳十八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興趣的小伙伴們,不妨利用國慶假期到石屋寮村去找找“九廳十八井”。

    古宅建於1690年,有房間108間

    壯觀,這是記者對“九廳十八井”這座古宅的第一印象。高大的夯土圍牆,大門前約有兩層樓高的八角石柱,青石條門框以及被踏得只剩幾厘米厚的青石板門檻石,無不顯示這裡曾經是一個富裕、人丁興旺的人家。只是,如今大門兩側斑駁的牆壁和破爛的屋頂,顯露出房子的悠久歷史。

    大門口外牆上有“九廳十八井”的介紹:1574年,這座古宅的祖先從福建遷徙到此定居,1690年開始修建這座占地約4800平方米的民居。古宅有房間108間,廳有9個,天井有18個。因此,這座民居被當地人稱為“九廳十八井”。

    從大門進去,眼前是一個巨大如廣場般的天井。天井兩側各有一個院子,特別的是,院子裡各自還有一個天井。大天井正中有一道拱門,一條青石板鋪設的通道,直接通往另外一個設在中軸線的拱門,進入裡面又是一個天井。第二層天井的中軸線上,又出現了第3層拱門。從拱門進去,又是一個天井。天井兩側,各有一個較小的院子。小院落的天井邊,還套著小天井……若不是有簡介,大宅裡究竟有多少間屋子,一時也數不清。偌大的古宅,就像迷宮一樣,轉了一圈,差點找不到出大門的路。

    祠堂裡藏雙眼井,精美花窗彰顯房主講究

    離“九廳十八井”的不遠處,還有一座200多年前修建的宏偉古民居。踏入大門,裡面也是一個大院落。大院正中有一間大屋,大門是內凹式的,上面掛著兩個紅燈籠。屋子為兩進,正中首進有木屏風門,上面寫著“崇德堂”。原來,該祠堂也叫“日合公祠”,是陳氏族人的祠堂。

    大屋保存得比較完好,如今在裡面居住的人還不少。青磚牆、麻石門框、屋檐下的立體灰塑……雖已經過200多年歲月洗禮,但色彩依舊鮮艷。連廊牆壁上畫滿了壁畫,只是已很難看到當初的靓麗色彩。屋內有不少精美的木雕花窗格,做工精細。僅僅一個琉璃窗花,還鑲嵌著不少裝飾物,處處彰顯著當時陳氏族人的富裕。院落的一側,有一處低矮圍牆圍著一口水井。特別的是,這口水井是一口雙眼井。井水清澈,陪伴著居住在這裡的一輩又一輩的村民。

    古榕掛燈,寄托村民百子千孫美好願望

    石屋寮村鄉間,還有不少古民居。“石屋寮,石屋寮,梁化鄉村最富饒……”當地一首民謠,就足以體現當年石屋寮村的富裕。

    除了古民居外,村子還有一座已有500多年歷史的觀音廟。廟前有幾棵樹齡過百年的榕樹,樹干粗壯,枝繁葉茂,散發出頑強的生命力。其中兩棵榕樹上,掛有不少的竹制小燈籠。每一個燈籠下,還掛著一對塑料大桔。村民說,這些燈籠是生有男丁的人家在正月十六時“上燈”掛上去的。村民將小燈籠掛在榕樹上,是希望自己的兒孫也像榕樹一樣平安長壽,開枝散葉。因此,這些小燈籠被稱為“百子千孫燈”。

    知多點“九廳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3種典型代表(土樓、九廳十八井、圍龍屋)之一,廣泛分布在福建、廣東、江西等客家地區,是客家人結合北方庭院建築,適應南方多雨潮濕氣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軸線對稱布局,廳與庭院相結合而構建的大型民居建築。九廳即指門樓、下、中、上、樓上、樓下、左花、右花、天廳等九個正向大廳;十八井包括五進廳的五井、橫屋兩直各五井、樓背廳三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