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現抗日人士孫鼎舊居
日期:2016/12/14 11:59:40   編輯:古代建築孫鼎舊居作為一處民國時期商丘古城抗日民主人士的遺跡。白 鵬 攝
近日,商丘古城發現了一處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築,已認定為民國時期商丘縣教育局局長、抗日民主人士孫鼎的舊居。2月24日,記者見到了這處位於古城內東南隅、鳳池街與察院隅首東街交叉口西南側的孫鼎舊居。
據市九中退休教師、商丘古城文化名人孫綱介紹說:“孫鼎是我祖父的哥哥,生於1874年,去世於1934年,活了60歲。孫鼎的父親、我的曾祖父孫裕堂是清朝的廪貢生,曾任清末商丘縣教育負責人。孫鼎曾任民國時期的商丘縣教育局局長,也是抗日民主人士。這處鳳池街西側的老房子就是孫鼎出生到去世的舊居。”
孫鼎生於清末商丘古城一個讀書人家,五六歲開始讀書識字,目睹了滿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年輕的孫鼎受到極大震動,認識到要使國家富強,必須有科學文化。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興學校,省城開封創辦“師范學堂”,他前往應試,被錄取為完全科。1908年畢業後,他即被任命為歸德中學堂齋務長。孫鼎在歸德中學堂三年,對教學曾作出一些改革,終因封建保守勢力的阻撓和不滿,他在1911年離開了這所學校,把精力放在了對子侄的培養教育上。在他的悉心教育下,他的幾個兒子、侄子、外甥都學有所成。1928年,國民政府在商丘縣建立師范學校,第二年孫鼎被任命為校長,1930年他又被任命為商丘縣教育行政委員。1931年5月,商丘縣召開第一屆全縣教育會議,擬定了實施自治教育的方案,孫鼎成為當時的商丘縣教育局局長。為了廣開民智,博通見聞,他動員地方士紳收集古書千余冊,又添置《萬有文庫》及小說、雜志等,於1931年6月在文廟後院建立商丘縣圖書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孫鼎滿懷愛國激情於當年9月起草了《商丘縣教育局抗日救國告民眾書》,發出了“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铿锵誓言,號召同胞“快醒起來,同赴國難!”當年12月南京發生珍珠橋血案,蔣介石對手無寸鐵的抗日請願學生進行了血腥鎮壓。國土的淪喪與愛國學生的鮮血,使孫鼎的心碎了,他整日奔走做抗日動員,卻被頑固派視為瘋子,被解除了教育局長職務。孫鼎抑郁成病,1934年離開了人間。
孫鼎舊居作為一處民國時期商丘古城抗日民主人士的遺跡,有重要的文物歷史價值。孫鼎舊居原有幾處院落,十幾間房屋,現在尚存多處舊居殘跡和一處保存完好的硬山式建築的三間正屋,前出後包,青磚小瓦,具有清末和民國時期豫東地區的典型民居風格。
孫鼎舊居的發現,填補了商丘古城民國近代歷史和抗日救亡史的一段空白,目前孫鼎舊居已列為商丘古城的“保護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