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坡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07   編輯:古代建築 鄭家坡遺址 位於武功縣武功鎮以東0.5公裡的漆水河東岸,南到北廟,北到橋東,東西500、
南北3000米左右,1980年發現,1981年寶雞市考古隊正式發掘。揭露面積2000平方米。
發掘區分南北兩個小區,中間有一條呈東西走向的壕溝,早期遺存主要分布在北區,時代約相當 於二裡頭文化晚期至二裡崗下層,中期約在太王遷岐前後;晚期約在文王作豐時。中、晚期遺存在兩 小區內均有分布。發現先周時期的房基17座,灰坑15個,窖穴3個,陶窯2個,另有陶器、石器等遺物。
早期房基為半地穴式,門向北,門道斜坡狀,下端有台階。門通道將房屋分作兩室。陶窯為豎穴 式,由窯室、窯箅、火膛組成。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以紅褐陶為主,灰陶較少。磨光黑皮陶 較少。陶器以手制為主,兼用模制,盛行粘接法。表面除素面和磨光以外,紋飾以粗疏散亂的繩紋為 主,還有印紋、弦紋、附加堆紋和刻劃符號。器形有鬲、盆、罐、甕、尊、甑、算等。另外還有骨笄、石鏟、卜骨等遺物。
中期房基有長圓形、圓形半地穴式。房屋分兩室,中有通道。前室大,後室小。窖穴有袋狀,坑 底經過加工。陶器仍以紅褐陶為主,灰陶較早期增加。紋飾以繩紋為主,印紋種類增多,常見的還有 方格紋、乳釘紋、重菱紋、葉脈紋、“S”形紋等。附加堆紋繼續使用,亦發現有刻劃符號。器形有 鬲、缽、深腹盆、簋、盂、盤等。還有石刀、锛、鑿、紡輪、陶拍、骨镞、笄、銅镞和卜骨、陶人頭 像等遺物。
晚期房屋為淺地穴圓形。其中一處灶坑位於室的西北正中,有火膛、火眼、進火口和出煙口。室 內有柱洞。室內活動面狹小,似為炊事專用的廚房。生產工具有陶紡輪、骨镞、石锛等。
鄭家坡遺址的早、中、晚三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文獻記載周人早期活動在漆水下游一 帶,鄭家坡遺址就處在這個范圍之中,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重要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