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在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
日期:2016/12/14 11:57:21   編輯:古代建築李氏朝鮮王朝國王成宗李娎的宣陵
王陵所刻石像穿明代服飾
李氏朝鮮王朝的王陵主要分布在首爾市周邊以及京畿道境內。因為李氏朝鮮王朝曾短期在開城定都,故而在今朝鮮境內還有開國君主李成桂的原配王後神懿王後的齊陵和第二代國王的定宗李芳果的厚陵。其余的王、後陵寢則大多以“兆域”為規制,若干座陵寢形成一片區域的形式分布。
筆者曾經參觀過位於首爾時尚之都——江南區的宣陵、靖陵以及首爾西郊的西五陵。這些王陵的大體格局比較類似,主要包括紅箭門,即一座紅色的木柵欄門,這座建築是祭祀區域的總入口。紅箭門內右手邊有准備祭品的水刺房和守陵人員居住的守僕房。居中則是祭祀用的主要建築——丁字閣,因其平面布局呈漢字的“丁”字形而得名為丁字閣。殿閣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會在殿內陳設墓主神位以及祭祀用品。
丁字閣之後便是陵墓的“寶頂”了。寶頂即民間俗稱的墳頭,作為國王的寶頂,等級必然要高一些,寶頂周邊有十二塊地支石圍成一圈,以象征十二地支。外圍北側再圍矮牆一道,稱為“曲牆”。在寶頂前一般都陳設有石像,石像上所雕刻的石人都是明代的著裝,以體現李氏朝鮮王朝和明朝的親密關系。2009年6月,朝鮮王陵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補白
李氏朝鮮王朝
與明朝的相似之處
李氏朝鮮王朝一直向中國的明朝學習,明朝也把朝鮮列為永不征討之國,而且1592年至1598年的兩次“壬辰倭亂”中,明軍與朝鮮軍隊並肩作戰,擊潰了日本侵略者。因此朝鮮王朝對於明朝的尊崇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有意思的是,整個李氏朝鮮王朝的經歷,和明朝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我們不妨列舉其中的一些史實作出對比:
明朝靖難之役和朝鮮癸酉靖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由於皇太子朱標早逝,因此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即位不久建文帝便開始著手對自己的叔王們實施“削藩”政策。受到威脅的燕王朱棣最終反叛中央,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役。戰爭打了四年,1402年,朱棣從自己的侄兒手中奪取了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明成祖永樂皇帝。
無獨有偶,朝鮮歷史上和朱棣關系極為要好的太宗李芳遠,也是通過和自己兄弟之間的殘殺,最終奪取了寶位,成為朝鮮第三代國王。1453年,朝鮮國王太宗的孫子世祖李瑈,與明成祖朱棣如出一轍,以“靖難”為由,將自己的侄兒端宗李弘暐趕下台,成為新一任的朝鮮國王。這一年是“癸酉年”,所以這場權力斗爭在朝鮮王朝歷史上也稱為“癸酉靖難”。
明憲宗和朝鮮成宗的“姐弟戀”
明朝和李氏朝鮮王朝歷史上,都有皇帝與妃子演繹“姐弟戀”,他們分別是明憲宗朱見深和朝鮮國王成宗李娎。前者愛比自己大十九歲的萬貴妃,而且對其簡直到了姑息縱容的份兒上。萬貴妃也利用皇帝對自己的寵愛排除異己,不過,最終萬貴妃沒有成為皇後。萬貴妃去世後幾個月,年僅四十歲的憲宗皇帝駕崩。
李氏朝鮮王朝的成宗李娎寵愛的廢妃尹氏,按照朝鮮野史的說法,比成宗大十二歲。同樣,尹氏也是為了成為王後而不擇手段。尹氏受到了成宗生母仁粹大妃的排斥,而且由於尹氏在和成宗發生沖突時傷到了成宗的臉被廢,最終尹氏被成宗賜死藥自盡。
成宗病逝後,尹氏的兒子成為國王,即李氏朝鮮王朝歷史上的燕山君。為了給自己的生母報仇,燕山君展開了血雨腥風的復仇行動,殺害了大量當年主張廢妃和賜給自己母親死藥的大臣。大家熟悉的電視連續劇《大長今》中,長今的父親徐天壽,便是因為曾經參與賜死藥的行動而最終被抓。
萬歷年間的“國本之爭”
和朝鮮光海君的尴尬地位
萬歷皇帝(明神宗朱翊鈞,1572年-1620年在位)的皇後沒有生育子女,因此皇太子便要從妃嫔所生的庶子中選擇。居長的是恭妃王氏所生的朱常洛。但萬歷皇帝由於寵愛德妃(後被晉升為皇貴妃)鄭氏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但遭到大臣的極力反對,為此,兩派斗爭了15年,史稱“國本之爭”,最終長子朱常洛於1601年被立為太子。
無巧不成書,在同一時期的朝鮮,宣祖(李昖,1567年-1608年在位)也在為國本的事情寢食不安。他的原配王後沒有子女,因此由恭嫔(封號竟然都和明廷類似)所生的長子臨海君和次子光海君便成了世子的人選。由於臨海君個人作風存在很大問題,光海君又在“壬辰倭亂”中給國家立過功勞,所以大臣們都主張擁立光海君為世子。宣祖將立光海君為太子的決定向明朝提出申請,卻遭到了萬歷皇帝的拒絕,理由就是按照禮制,不能廢長立幼。宣祖病逝後,光海君實際上已經繼承了王位,萬歷皇帝仍拒絕承認他的身份。最終萬歷皇帝考慮到東北地區的安定,不得已才予以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