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古城址、護城河、湖廣古驿道、古墓群、成片古田沼澤地……18日在湖南永州市舉行的“湘贛粵桂考古高峰論壇”上,邵陽市文物局副局長曾曉光展示了一幅罕見的古代大型災難性歷史文化遺存圖畫——城步“十萬古田”災難性遺存。
正如意大利龐培古城因維蘇威火山爆發突然消失,城步十萬古田也因一場災難而湮滅於人世間。據曾曉光介紹,清朝鹹豐年間,城步十萬古田由於發生大規模蝗災,莊稼絕收和瘟疫流行,當地居民不得不四散遷徙。自此以後,那裡荒無人煙,並由此保存下大量文物古跡,成為湖南省乃至中國罕見的災難性歷史文化遺存。
十萬古田位於湖南邵陽市西南的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南的汀坪鄉蓬洞村,南距桂林150公裡,東鄰世界自然遺產新寧崀山,北接綏寧黃桑保護區,總面積近9萬畝,平均海拔1680米,年平均氣溫13℃左右。境內重巒疊嶂,溪流縱橫,遍布沼澤濕地。由於海拔高,氣溫低,且道路不便,十萬古田遺存平時少有人涉足。
十萬古田盛產各種糧食作物,俗稱“古田無糧,兵何以養!產糧十萬,可抵外患”,“十萬古田”也因此而得名。明朝時期,古田山鎮發達,街道集市、物產豐富、商貿興隆。歷史資料證實,古田在明朝立過縣、州。明弘治十二年為古田縣,隆慶三年升為永寧州。
據介紹,十萬古田呈梯形分布,北高南低,依次分為上古田、中古田、下古田。在中古田中心有一處直徑300米的疑似圓形古城遺跡,位置略高於周邊,形態規整。在古城址外緣,有一條寬約3米的護城河遺址環繞。從高處俯瞰,中古田的正中心被樹林呈半圓形包圍,古城址內有明顯的建築基石痕跡和少量木建築構件遺存。
曾曉光介紹說,古城址外有成片的沼澤地,是因為周圍山上的植物被雨水沖刷到中古田低窪處,人工排水系統由於災民逃離而荒廢、阻塞,山水上漲,植物腐爛,常年水淹而造成的。在城址外低窪處的沼澤地范圍內發現房屋基址。而中古田周圍山坡台地上,也發現存有大量的古屋場遺跡。
據邵陽市文物部門調查,中古田南面的山坡上散落著古墓群,有的墓葬有碑刻,早的為乾隆時期,最晚的為清鹹豐年間官員墓葬。
考古工作者還在中古田東北處發現了連接湘桂兩省區的“湖廣古驿道”,這條古驿道自湖南城步縣到廣西資源縣,自西向東貫穿整個中古田。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古驿道的必經之地,當時的中古田相當繁榮,是十萬古田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中古田往北和往南的上古田、下古田也存在著古屋場遺址。”曾曉光建議上級文物部門組織專家對此遺址進行深入考查,加以有效保護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