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環境革命中的“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1:54:58   編輯:古代建築 巍山鎮高大村原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自從村裡出現了“古建築群”,名氣一下子響亮起來。為配合農村環境革命,高大村就地取材,將古建元素植入到村容村貌建設當中,並將村內的古建築修復基地打造成新的景點,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
古建築修復基地成村裡新景觀
走進高大村,忠孝禮儀、農耕文化、垃圾分類、尊老愛幼的文化牆讓人眼前一亮,而更讓人啧啧稱奇的則是矗立在村中的那些“古建築群”。
在村邊的一處空地上,這些臨時構建起來的古建築群,有祠堂、有客廳、有涼亭,俨然是一個古建築及其構建的“展示廳”。
走進“古建築群”,數十棟明清古宅矗立其間,10余名工人分散各處,都在忙碌。場地上除了這些已支起來的古建築外,還有許許多多古建築的“零件”,成捆的椽子用鐵絲扎著,地上還堆著好多舊木料,還有許多石柱、石板、石墩等。
“這些古建築都是我從各地收購回來,放在這裡維修的。”從事古建築維修10多年的吳永旦說,剛運回來的時候,都是破敗不堪,構建不全的,經過修繕後才恢復原來的樣子。
現在高大村正在進行環境革命,吳永旦把古建築修復基地的圍牆重新粉刷了一遍,在入口處放置了幾尊石雕像和石墩,俨然成了一個古建築文化公園,成為村民觀賞的好去處。
融入古建元素的鄉村更有文化內涵
除了將古建築修復基地“打造”成一個古建築文化公園,吳永旦還把他在村裡的辦公樓打造成了一個小型古建博物館,取名三賢樓,免費對外開放。
“隨著歷史文化游和鄉村游的興起,許多地方都熱衷於購買整幢古建築,用於建設經營性的高檔休閒會所或者民俗旅游景點。”吳永旦說,高大村有現成的,不必大費周章的去別處買。
作為一個古建築愛好者,吳永旦將多年積累的小型古建都陳列在辦公樓中,明清時期的石柱石墩,雕工精美的“千工床”,造型各異的牛腿等藏了滿滿一屋。“平時有村民來參觀,我都是當免費的講解員。”吳永旦說,多年從事古建維修工作,讓他成了行業內的半個專家。
“古建其實就是對古老文化的一種傳承,現在的新農村建設大都拆舊建新,對一些古建進行破壞,這其實是一資源的浪費。”吳永旦說,就地取材,將古建元素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去,即保護了古建資源,又讓鄉村有了文化內涵,可謂一舉多得。
回歸企業想為家鄉出點力
吳永旦是地道的高大村人,早年在上海辦有建築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從事古建修復工程,因為工作特殊,他一年四季都在全國各地奔走。
2015年,吳永旦的古建作品代表中國元素被搬上了意大利米蘭世博會的大舞台,獲得了世界人民的關注,成為他最引以為傲的事情。“當時中國企業聯合會的負責人找到我,讓我建造一個能代表中國的建築。”吳永旦說,他們花3個月的時間設計建造了這個“五鳳樓”造型的古建築。
今年6月,在外發展一切順利的他突然將企業遷回了東陽,並在高大村成立了東陽市三賢樓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現在家鄉政策、環境都變好了,是時候回鄉發展了。”吳永旦說,根在哪裡,家就在哪裡,而且老家有一大批優秀的木雕匠人,想帶動家鄉人民一同致富。
推薦閱讀:
陝西:發現49處罕見世界級天坑
濟寧:曲阜將建古建築記憶博物館
600年前南京明城牆局部坍塌
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