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福州:綜合保護林則徐遺跡

福州:綜合保護林則徐遺跡

日期:2016/12/14 11:56:34      編輯:古代建築

    日前從林則徐紀念館了解到,林則徐故居二期修繕工程最近進行考古清理,初步弄清了故居建築原狀,並發掘出宋代陶水管和明清銘文磚等遺物,為二期修繕工程設計方案提供了堅實的勘測基礎。 

福州:統合保護林則徐遺跡

林則徐故居二期修繕工程考古現場。林則徐紀念館供圖 

    林則徐故居是林則徐晚年居住的地方,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文北路39號。林則徐故居、林則徐紀念館、林則徐出生地,這三座散落在福州市內的古建築,一起構成了“林則徐宅與祠”,於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它們的業主單位均為林則徐紀念館。

    林則徐故居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道光初年,林則徐的父親購置了這處地產。林則徐為其父母丁憂守制、回鄉探親以及晚年養病時都曾居住於此。故居坐北朝南,前臨文藻河。主座前後三進,大門上有金字藍底豎匾“尚書第”。第三進的雙層樓閣,是名為“七十二峰樓”的藏書樓。

福州:統合保護林則徐遺跡

此次考古出土的“天長”“地久”“福祿”字磚。林則徐紀念館供圖 

    林則徐紀念館館長陳繼勇告訴記者,林則徐故居曾於1948年6月遭遇一場大洪水,主座一進、三進被毀。此後因年久失修,故居日益破敗。2002年,福州市啟動林則徐故居第一期修復工程。2003年8月,故居第一期修復工程竣工,主要修復了“七十二峰樓”。2015年8月,林則徐故居二期修繕工程啟動,計劃按照故居原貌進行修復保護。陳繼勇告訴記者,此次考古清理,就是為了對故居原貌進行勘測了解,為二期修繕工程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還是初步的考古清理,主要發現了宋代紅色陶水管,出土了明清時期青花瓷片、灰牆磚等,基本弄清了故居原來的平面布局、平面范圍以及故居中軸線。”林則徐紀念館文保部主任邱守廉介紹說,通過此次考古清理可以了解到,在宋代,林則徐故居一帶已經是建築區。“下一步,我們還要對故居進行更深入的考古勘探,進一步完善二期修繕設計方案。”

    福州是林則徐的故鄉,這裡有諸多林則徐遺跡,它們的現狀深受社會各界關注。作為業主單位,林則徐紀念館承擔著包括林則徐故居、林則徐紀念館、林則徐出生地在內的保護管理工作。“這三處遺跡分布在福州市不同的地點,統一管理可以有效利用資源、科學保護。”陳繼勇介紹說,林則徐出生地坐落於福州市鼓樓區中山路19號,1996年3月動工修復,1997年6月底竣工並對外開放;林則徐紀念館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澳門路,1982年修復,1983年對外開放;而林則徐故居則尚在修復當中。

    陳繼勇認為,名人故居的修復保護工作一定要細致謹慎,要做好充分的考古勘探和前期准備,這樣才能不留遺憾。“目前,對於林則徐故居,我們除了進行認真扎實的考古清理,還對准備入場的修繕施工單位的工匠開展考核,這在全國國家級文保單位是第一家。”他告訴記者,不久前,他們邀請有關專家,對修繕施工單位的木工、泥瓦工、彩繪工等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核,“今後,只有考核合格的工匠才允許入場施工。”

    除了依法保護,“林則徐宅與祠”還承擔著弘揚林則徐精神的重任。“我們正致力於把‘林則徐宅與祠’打造成為全國的林則徐文物收藏中心、林則徐史料研究中心以及林則徐精神展示中心。”陳繼勇說,林則徐故居中修復完成的“七十二峰樓”,已被辟為“林則徐文獻館”。文獻館分為林則徐資料藏書、鴉片戰爭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地方志藏書四個方面,現有藏書2000多冊,未來將建成全國最大最全的林則徐資料收藏中心。而林則徐紀念館,目前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等,向公眾免費開放。“我們還在紀念館裡陸續開設專題展覽,去年和今年就舉辦了林則徐廉政事跡展和林則徐家風展,深受觀眾歡迎。”陳繼勇說,僅林則徐紀念館,去年的觀眾就達70多萬人次,今年預計將超過百萬人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