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待字閨中”的古鎮
日期:2016/12/15 23:39:46   編輯:古代建築去年春天,我搭乘長途汽車去沙溪。走進沙溪,綿延的古街,靜幽的古巷,古樸的石拱橋,一一呈現我眼前。沙溪的古人,為了通舟取水、洗滌乘涼,沿戚浦河建造了臨水而居的建築群,形成了家家有河棚間,戶戶有臨河雕花窗的格局。河棚有吊腳樓式的、也有石頭砌的。屋棚的窗棂,形狀各異,有半窗的、也有落地長窗的。這些臨水居室,雖形態有異、但都滄桑古樸。棚屋下面,則是水橋和船塢。現在的沙溪,仍是河中有橋、河畔有屋。臨水而居的沙溪人,木欄镂窗,既可眺望河景,又方便汲水。緩緩流淌的戚浦河,安靜閒適的鎮民,精美別致的臨水古宅,使沙溪宛如幅韻味獨特的江南水鄉畫。
罩在春天暖陽裡的我,悠悠漫步在沙溪老街。沿街的明清古宅,粉牆黛瓦。宅與宅、院與院之間,形成條條狹長暗深的弄堂。街頭巷口,有奇特的過街樓。臨街多為二層樓,底樓店鋪大多挑梁出檐,斗拱齊全。細細察看,那些雕刻精致質樸,圖案生動有趣。我還窺看到,古宅內老舊的落地長窗、花窗、雕花廳……老街自東往西,有多座橫跨戚浦河的古橋。單孔的石拱橋上人來人往,橋下天光水色相輝映、拱洞連影成圓形。兩岸的古宅倒影在河面,令沙溪婆娑的風貌,格外動人。
在沙溪明清街的東端,我進入江南古鎮中獨一無二的小島——橄榄島。橄榄島是座特殊的人工小島,它兩頭尖,中間鼓,因此得名橄榄島。島的東端是張家園,三座明清古橋,把島與鎮連接起來。島上有無數花草植被,我且走且停,慢慢繞行在翠竹成林、綠樹成蔭的橄榄島。出了島,我又去了樂蔭園(亦稱樂隱園)。樂蔭園是元代晚期隱士瞿孝祯所築,遺憾的是舊園址已湮沒無存,現在僅留湖池一潭。1982年在舊園原址重建,更名樂蔭園。我從西面入園,見那大門圍牆,與蘇州拙政園相仿。西部有雕花廳,東部有茶室。“蔭”諧音“姻”,據說到此一游,可得到擁有美滿姻緣的祝福。
沙溪的“古巷同戶寬,古街三裡長,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蕩”,構成了典雅清麗的水鄉美景。沙溪自古以來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史學家桑悅,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學家龔樹模,兒童文學家龔堡,都是沙溪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古老秀雅的沙溪,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沙溪不愧為江南水鄉又一顆熠熠閃光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