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德國人如何保護文物古跡

德國人如何保護文物古跡

日期:2016/12/14 12:06:39      編輯:古代建築
    砸重金修舊物是否值得?在德國人看來,保護文物可謂好處多多:節約資源、促進就業、發展旅游……甚至可以提高文化認同、助推社會和諧。

    德國在冊文物古跡約有100萬處,其中部分為州、縣等地方政府所有,大部分則握在私人手中。那麼,德國又是如何保護這些文物古跡的呢?

    為了讓文物保護有章可循,德國各聯邦州分別立法,除定義何為文物、將本地文物列入“文物清單”供民眾查閱外,還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和文物使用規定。

    各州法律細節有異,但內容大致相同。例如,各州均規定文物所有者不得擅自更改建築樣貌,改建前需上報文物保護部門批准。改建獲批後,文物保護部門還會就如何選擇專業技工等提供咨詢,避免使用錯誤的技術或建築材料。

    總體來講,德國文物保護資金來源多樣。州、縣政府是文物保護主要出資方。2005年,各地方政府總計為文物保護和修繕投資近4.1億歐元(1歐元約合7.2元人民幣),占到公共文化支出的5.1%。同時,聯邦政府會通過不同項目為文物保護撥款。2006年至2009年間,僅聯邦政府“國家寶貴文化遺產”項目就為修繕文物古跡投入4300萬歐元。

    除聯邦和地方政府外,基金會、協會以及文物所有人也是文物保護資金的重要來源。例如,德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是一家私人基金會,依靠大約20萬名私人捐贈者和電視彩票籌集資金。截至目前,這家1985年成立的基金會已投入5.2億歐元,用於修繕德國4500余處文物古跡。

    又如,私人住宅也可能屬於文物,維護費用應由所有人承擔。不過,此事涉及公眾利益,政府也會給予一定支持。為減輕文物所有人負擔,掏錢修房子的所有人可以享受部分稅收優惠。

    在德國,文物古跡尤其是工業遺址再利用十分普遍。原來的廠房變身學校、住宅、博物館或市政廳,既實現了文物保護,又避免了拆除重建的雙重投資,特色外觀還讓更多人對老建築的新用途感到好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