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圍繞中國“萬裡長城”中被譽為“最美野長城”的城牆修復工程,很多人批評稱這讓“景觀毀於一旦”。政府致力於保護日益老化的長城,但面臨的課題堆積如山。
據日本《朝日新聞》12月8日報道,沿著陡峭的細長山路行走了30分鐘,眼前呈現出上部扁平、被鋪裝成像白色人行道那樣的石牆。這裡是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的“小河口長城”(約8.9公裡),是明代建造的長城。
報道稱,經過歲月的洗禮,部分石牆已經坍塌,雜草叢生。但融於山野的美景打動了攝影愛好者們的心,他們將這裡稱為“最美野長城”。
2013年,這裡的風景為之一變。政府從7月起用了約一年時間對這裡進行了修復,在城牆的上部斷斷續續地用混凝土進行了塗裝加固,長度約780米。
今年9月,網絡媒體的記者在網絡上介紹了現場的照片,立刻招致諸如“還有如此破壞自己文化的國家嗎”等大量批評。《人民日報》也發表了題為《“最美野長城”被抹平:如此“修繕”為哪般?》的評論。
致力於當地小河口長城保護的劉福生慨歎道:“對這次的工程深感失望。”劉福生醉心於沒有名氣的小河口長城的美麗,從其他地方搬遷到了長城腳下的村莊。為了便於攝影愛好者們登上長城,他自費修建了通往長城的道路,並制作海報和視頻作品宣傳長城的魅力。
劉福生洩氣地說:“修復工程後,到訪這裡的人都氣憤地說不會再來第二次。原本還想著吸引游客到這裡,讓村子富起來呢。”
報道稱,此事也引起了中國國家文物局的重視。國家文物局在9月27日記者會上表示,施工方沒有按照文物保護相關法規施工,遼寧省內的文物保護當局也存在監管不到位問題,造成古跡受到嚴重影響,將處分相關責任人,研究重新修復現場的方案。
報道稱,如何保護全長超過2萬公裡的萬裡長城,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是個頭痛的問題。據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介紹,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像北京“八達嶺”等著名的長城較早地被列入保護對象,但地方野長城還沒有覆蓋到。
上世紀60年代,有些村民為了蓋房子,將長城上的城磚拆回家,就連保存狀況良好的要塞都被拆除。到了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發展,國內掀起旅游熱,長城轉而成為旅游資源,受到重視,維護工作也得到推進。野長城也受到不滿足於旅游景點的攝影愛好者和登山人士的歡迎,開始吸引旅游團的目光。
不過,在經受長年的風吹雨打後,長城已經傷痕累累,因開發施工和游客造成的損壞事件也時有發生。中國政府2006年制定了首部保護長城的法規《長城保護條例》。條例規定,禁止重新翻建長城,未經政府允許進行開發施工或造成破壞的,將受到罰款等處罰。
盡管如此,要做到完全保護並不容易。董副會長說,大型的修復工程是由中央政府下撥預算,但日常的維護費用卻是由地方政府來負擔。保護野長城的主要是管轄貧困山區的地方政府,因此很難確保充足的預算。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調查,約6260公裡的明長城中,約三成已經消失。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11月30日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透露,中央政府也將從財政上支持日常的維護費用,尤其重點支援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居住地區。
董副會長說:“有必要制定修復方法的技術標准,宣傳保護重要性的活動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