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北口:長城懷抱中的古鎮

古北口:長城懷抱中的古鎮

日期:2016/12/16 18:17:09      編輯:古代建築

  圖為古北口長城的一段

  圖為長城腳下的古北口鎮
  趙樹宴攝

  54歲的王長青坐在長椅上,身體前傾,揮舞雙手,正用一口地道的京腔講述古北口鎮的歷史,神采飛揚。

  他在古北口鎮土生土長,半個多世紀幾乎沒有離開過,對這裡了如指掌。那個聽他娓娓講述的初春上午,陽光明媚,盤龍山、臥虎山在窗外靜靜臥著,烽火台肅穆地端坐在山上,抬眼就能看到。古北口鎮兩千多年的歲月在談笑間如膠片般再現。

  長城發生戰事最多的關隘

  1865年,一個同樣燦爛晴朗的日子,德國考古學家謝裡曼登上了古北口長城,喘息未定,極目之下的景色已將他震撼。隨後,他給後人留下了這樣一段描述:“我看到過許多壯麗的景色,我攀登過爪哇的火山,加利福尼亞的內華達頂峰,南美的科地耶拉高原,但是沒有一處可以和這裡相比,我如癡似醉地站在長城上,胸中充滿了愛慕和激情。”

  謝裡曼口中的古北口長城,包括四個城段,即臥虎山城段,蟠龍山城段,金山嶺城段和司馬台城段,全長42華裡,設樓143座。其中的司馬台長城更博得了長城學家羅哲文教授的贊譽:“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長城又是中國之最。”

  古北口鎮也因此以“長城懷抱中的古鎮”而聞名天下。

  站在鎮中開闊處眺望遠處的長城,天空高遠而湛藍,不帶一點瑕疵,空氣裡飄逸著初春濕潤的氣息,讓久居城市的我頗為驚喜,也不由得生發出思古之幽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已在古北口修建長城。行走在今天的古北口,也許不經意間,就會踩到燕國工匠打造的磚石。如今,古北口長城在一些背包客那裡常被稱作“古長城”,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段長城修建於明朝洪武初年,由大將徐達監工。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名將戚繼光、譚綸任薊鎮總兵和薊遼總督時,又在明初修建長城的基礎上加修續建。

  建築史上有“漢冢唐塔朱打圈”的說法,“打圈”,即指修城牆,由此可見,明朝人是修築各種防御工事的行家裡手。

  位於密雲東北的古北口,背依盤龍、臥虎二山,南接青風、疊翠二嶺,居山海、居庸兩關之中,是華北平原通往內蒙古草原的隘口。“地扼襟喉通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這副描述古北口要塞的對聯,顯示出其雄險及軍事地位的重要。也正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形勢,古北口成為萬裡長城上戰事最多的關隘,其中僅有史可查的大小戰役就達138次之多。

  2006年7月,一塊記載駐軍情況的明代石碑在古北口鎮司馬台村被發現,碑身底部有斷痕,長112厘米、寬67.5厘米、厚18厘米,碑頭已經破損。落款處的“萬歷二十三年歲次乙末仲秋吉旦”,告訴了我們一段距今400多年的歷史。正文中清晰可見“祠碑記”、“河南監察御史”字樣和“擇管嶺南北軍兵千把總梁守忠”等古北口路台駐軍的人名和職位,背後隱約現出明朝時期古北口作為“兵家重鎮”的歷史風雲。

  乾隆皇帝起的地名

  曾經的邊關軍事重鎮,留下了70多座廟宇及其它文物古跡,也留下了眾多文人的足跡。宋嘉祐五年(1060年),歐陽修自汴京出發,直奔古北口。登上峰頂,望長城內外,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留下了“古關衰柳聚寒鴉,駐馬城頭日欲斜;猶去西樓二千裡,行人到此莫思家”的詩句。從北宋開始,一批文人學士在古北口留下了詩文吟詠。根據《歷代文人詩詠古北口》的載錄,僅清朝皇帝乾隆為古北口所做詩歌就有53首。而在當地傳說中,“古北口”之名正是乾隆皇帝給起的。

  乾隆元年,乾隆帝前去熱河途中經過古北口,感歎於長城內外的美景,便問劉墉此地為何名。劉墉如實回答:“春秋時叫北口,北魏時叫出峽,唐時叫虎北口。”乾隆帝心想:我來來去去從此口過,怎能叫“虎北口”!於是派劉墉前去查找此地有什麼古跡,終於在城南門的門楣的城磚上找到“古關”二字,又在北門的門楣的城磚上找到“北口”二字。乾隆帝便將此地改作“古北口”,流傳至今。

  古鎮中“一縱四橫”的古街,是明清商貿交易的地方。如今這裡仍有明清時期的老鋪面房,有石橋、三眼井和御封井等景觀。當地的老人告訴我,古北口的廟宇在鼎盛時期達到108座。據史料記載,直到民國初年,這裡大大小小的廟宇還有40多座。如今,能夠准確追溯初建年代的廟宇有建於遼太平五年(1025年)的楊令公廟,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藥王廟等10余座。“二步三座廟”是對古鎮廟宇文化的真實寫照。農歷九月十四是楊令公的生日,當地百姓自發為其慶祝,逐漸形成規模盛大的民間廟會,每年吸引周邊地區眾多民眾參加。

  一鎮竟有132個姓氏

  “北京人喝的三杯水中有兩杯是密雲水庫的水,而這兩杯中的一杯半是從我們古北口流出去的。”王長青這樣把古北口鎮的潮河介紹給我,語帶自豪。這條古北口人心目中的 “母親河”由南向北穿鎮而過,將古北口鎮的兩個村子分列東、西兩邊。河東的叫作“古北口村”,河西的就被人們稱呼為“河西村”。2007年底,因為進行農民合作醫療入戶登記,河西村才第一次知道全村600多戶村民,1600余口人中竟然有124個姓氏,占了全鎮132個姓氏的絕大多數,成為罕見的“百家姓村”。

  河西村地處古北口鎮的中心,石板鋪就的街道干干淨淨,幾乎看不見什麼垃圾,午後的陽光照得人暖暖的。拐個彎,幾位大爺正聚在樹下聊天,彼此敬著煙。見我們走過來,熱情地打起招呼,沒有一絲見外的意思。

  在密雲縣志中,關於河西村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劉徹在這裡建立“奚城”。“也就是現在的河西村中心小學的位置。”王長青遙指著右前方告訴我。到了明代,戚繼光在古北口地區修建長城,使這裡成了軍事重鎮。有記載稱河西村為柳林營,可見這裡曾經是軍隊安營扎寨的地方。

  到了清朝,河西村的軍事作用得以延續。隨著避暑山莊的修建,古北口地區成為通往熱河避暑山莊的唯一通道。河西村裡更是設立了九門提督府這樣高級別的軍事衙門。為了滿足駐軍將領的需要,村裡修建了很多官房,專供官員的家眷居住。清康熙年間從甘肅、青海一帶來了一位總兵馬進良,深受當地百姓擁護,後來他所帶的士兵就世代留了下來。如今村裡的馬、哈等姓氏就是他們的後代。在與老人們的攀談中,他們告訴我,村子裡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祖輩也多是明清時遷來的。

  如今,河西村共有7個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苗族和裕固族。其中,滿族、蒙古族、回族基本上都是當年駐軍的後裔,他們的姓氏包括關姓(滿姓瓜爾加氏)、那姓(滿姓葉赫那拉氏)等,朝鮮族的桐姓、苗族和裕固族的個別姓氏在村裡則比較少見,這些人是1931年為躲避戰亂從東北遷來的。一直擔負著軍事重地角色的古北口,接納了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軍隊在此駐防,也為他們的後代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土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