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邢窯遺址

邢窯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5:26      編輯:古代建築

  邢窯遺址位於河北省內邱、臨城兩縣境內的太行山東麓丘陵和平原地帶,主要分布在京廣鐵路及 107國道以西氐河、李陽河流域,集中在臨城西雙井以南,內邱馮唐以北約30公裡的狹長地帶內,面積約300余平方公裡,地理坐標為:東徑114o26′一114o32′,北緯37o15′一37o30′,海拔高度為 82-140米,1996年11月 20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內邱東起白家莊,西到西邱,北到瓷窯溝,南到馮唐,約120平方公裡的區域內發現窯址13處。采集、征集和經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標本萬余件,從瓷類上分為白瓷、青瓷、黑釉瓷、黃釉瓷,出土器物有碗、盤、杯、壺、缽、罐、盆、燈、盂、硯、佛龛、俑、爐、盞托等。
  邢窯是唐代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據考證,邢窯始燒於北朝,衰於五代,終於元代,燒造時間大約為九百多年。其技術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極燒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細白瓷,在我國陶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這一發現填補了我
國陶瓷史的一頁空白,其胎質堅細、釉色潔白、光潤晶瑩、氣孔率低,影透性強,與現代高級細白瓷的胎質,釉色相比絕無遜色,這種現象在我國古代陶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
  邢窯白瓷產品的出現,改變了中國一向以青瓷為主的局面,結束了自魏晉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規模,使得邢窯與越窯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爭妍的兩大體系,為唐以後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初唐時期,白瓷的生產量增大,但仍兼燒黃釉瓷、青瓷。白瓷的質量優於隋代,器形與隋代類似,中唐時期是邢窯的極盛時期,精細白瓷的出現,是邢窯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瓷器的質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器物種類增多,制瓷工藝達到了純熟的地步,產量大大超過隋代細白瓷,以至進貢皇室,遠銷海外,細白瓷為邢窯的精品,其胎質堅實細膩、釉色純白光亮:"類銀、類雪",因而唐代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茶瓯詩》贊邢窯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難得唐人李肇在《國史補》裡寫道:"內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在《新唐書》、《大典六典》、《茶經》、《樂府雜錄》、《長慶集》等文獻中均有邢窯的記載,尤其在內邱境內出土的"盈" 字款白瓷,為陝西大明宮出土的"盈" 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盈" 字款白瓷盒找到了窯口的出處。
  邢窯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創新,首創匣缽燒法,為精美瓷器的燒制成功起到關鍵作用。邢窯開創的獨特制瓷工藝和先進的燒造技術,同樣是我國陶瓷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邢窯唐三彩的發現成為我國第三處燒制唐三彩的窯址。用高嶺土燒制的高硬度白陶俑等隨葬專用品的大量生產是邢窯產品多樣性的又一特色,它為研究我國古代喪葬文化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新內容。
  邢窯的發現,解決了我國陶瓷研究界長期懸而未決的不解之謎,引起了有關專學和眾多學者的關注,多次到窯址考察,鑒賞邢瓷,198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邢窯遺址進行專項考古研究發掘,1988年10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傅振倫到內邱考察邢窯。河北電視台國際部把邢窯攝錄《中國陶瓷》系列片。國家文物局交流中心、山東文物局、廣州文物商店、上海博物館、陝西博物館及外國陶瓷專家,也專程到窯址考察邢窯。
  邢窯細白瓷的出現,是邢窯對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是我們仍需辯行深入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直到今天,邢窯在我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仍具有重大的保護價值和學術、科研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