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日期:2016/12/14 11:54:44   編輯:古代建築 考古現場出土的罐、瓶等陶器,刻著裝飾的花紋
出土的箭镞顯示當時有發達的石器制作技術圖由成都文物考古隊提供
近日,隨著鹽源縣皈家堡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推進,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出土,這些陶器和石器,在西北馬家窯遺址以及雲南考古遺址都發現了“同款”,考古專家推斷,4600年前,一條從中國西北經川西南至滇西北的通道就已經打通,鹽源地區也成了這條通道的一個中間站。
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雙河鄉楊柳橋村,據現場考古發掘負責人周志清介紹,考古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跡現象,出土了大量的遺物,目前共揭露遺跡64座,其中包括房址7座、灰坑54座、器物坑1座、灰溝2條,以及若干柱洞。“出土遺物中以石器、陶器數量最多”。
從清理出的文物看,石器主要有斧、锛、鑿、刀、箭镞、網墜、石球、紡輪等,其中以穿孔石刀、箭镞、锛、鑿較有特色,部分石器遺留有線切割痕跡的半成品、石片等,充分體現當時有著發達的石器制作技術傳統。陶器有罐、壺、缽、瓶、杯等,刻劃和戳印紋飾發達,紋飾繁缛,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質與時代特征。
“此前鹽源盆地年代最早的考古發現也就是戰國時期。”據介紹,皈家堡遺址考古將川西南地區歷史提早了2000年,該遺址年代距今至少在4600年以上。遺址保存面積較大,文化堆積厚達1米,是川西南地區目前發現保存最理想、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該聚落延續時間綿長,聚落結構復雜,對於認識該地區新石器時代居民的文化、歷史與社會結構等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除了彩陶,一些西北和雲南才有的陶器、石器在這裡也發現了。”周志清表示,這一發現,對於認識中國西北與雲南北部地區在距今4600年前文化互動、人群移動,具有重要的個案研究意義,也可以看出川西南走廊、川滇通道在距今4600年前就已經開辟,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除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外,此次還發現了大理國時期的火葬墓,對於大理國歷史與社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最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中,考古人員已基本確定古蜀人正是從距今5500年左右的茂縣營盤山遺址等川西高原,漸漸走出深山、進入四川盆地。從鹽源皈家堡遺址所處年代和出土器物來看,可以推測當時有一部分人一直沿著橫斷山脈南下,進入了鹽源一帶。他們在川西南繁洐生息,又和雲南西部地區保持著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