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上海:青龍鎮遺址改寫上海小漁村

上海:青龍鎮遺址改寫上海小漁村

日期:2016/12/14 11:54:43      編輯:古代建築

    

    12月8日,是上海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0周年的紀念日,上博特意選擇這一天向社會公布青龍鎮遺址最新考古成果——在上海地區首次經考古發現古塔遺址以及捨利。

    唐宋時期就是外貿港口

    青龍鎮遺址位於上海青浦區白鶴鎮,就是這個默默無聞的小鎮,其考古發現,卻改變了上海開埠前是個“小漁村”的說法,證明了上海在唐宋時期就是一個繁榮的外貿港口。

    既然青龍鎮那麼重要,為何後來會迅速衰落直至默默無聞呢?歷史學者指出,青龍鎮在歷史上的繁榮時間大約有100多年,後來隨著吳淞江(即今天蘇州河)淤塞越來越嚴重,經多次疏通仍難改變,上海的海岸線仍不斷往東推進,青龍鎮的航運功能日漸消失。

    航運中心慢慢浮現

    如此重要的航運中心,後來只留存在文獻記載裡,直到1988年,通過鎮邊青龍村一次小規模的發掘,在一口唐代古井裡,出土了兩件唐代長沙窯瓷執壺,壺上有西域風格的模印貼片,明顯是唐代的外銷瓷。從此,對上海在歷史上的航運地位有了重新認識的可能性。

    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和考古准備的成熟,2010年開始,上博開始對青龍鎮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在第一階段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宋代房屋遺址,以及大量長沙窯、越窯的瓷片,進一步證明了在唐代青龍鎮就是一個外貿中心。2012年,考古隊又在青龍鎮遺址發掘出唐代的鑄造作坊遺址,並在附近發掘出一口做工考究的唐代水井,裡面發現了鐵器、銅鏡等。這是在上海地區第一次發現唐代鑄造作坊,在全國也屬罕見。

    隨著考古發現不斷增加,一個掩埋在地下長達近千年的航運中心,慢慢地浮現在世人面前。

    神秘地宮露出真面目

    此次考古的重頭在於青龍鎮隆平古寺塔基遺址的發掘。據上博考古部主任、青龍鎮考古隊領隊陳傑介紹,根據文獻記載,宋代青龍鎮有個“北寺”隆平寺,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毀於明萬歷元年,而隆平寺地宮位於佛塔的地坪之下,其功能為安置捨利。通過2015至2016年的考古發掘,證實了隆平寺古塔塔基的存在。

    2016年1月,考古隊完整揭露出隆平寺塔基遺址,3月,開始進行塔基結構解剖,6月完成塔基地表的清理,8月進行塔基地宮外部結構清理,塔基地宮就要露出真面目了。

    在地宮位置確認、打開之前,上博召開了三次專家論證會,討論發掘的方式。由於地宮是個密閉空間,考古人員采用了可移動式CT設備、工業內窺鏡等物理無損勘探方法,希望在地宮打開前,對其內部結構及埋藏文物進行事先探測,以便根據文物材質制定發掘方案。但由於地宮磚壁太厚,上述探測方法都沒成功。

    9月9日,開始清理地宮,一個被埋藏了900多年的神秘地宮就要打開了。當天清晨6點半,考古隊員開始挖掘。他們先對地宮外部結構進行了三維掃測,隨後逐層揭開地宮的覆磚。每揭開一層覆磚,都要畫圖、照相、編號、包裝。一直到當晚22點41分,當最後一塊長條形、數十斤重的覆石被兩位壯漢移走,埋藏了900多年的地宮文物完整地暴露了出來。

    捨利藏於四重寶盒內

    在地宮裡,內壁是石板砌築,下面滿鋪各個年代的錢幣,錢幣上有個長方體木盒,兩邊各有一座阿育王塔。

    面對文物,考古隊員們小心翼翼地對其進行畫圖、照相、編號、提取、包裝。陳傑說,因為在現場怕有閃失,不能打開木盒,取出木盒後,直接送到上博文保中心實驗室,等文物送到,已經是次日凌晨4點半了。

    此後一個月,在上博文保中心對木盒進行開啟和文物整理。專家們首先通過全國文博系統最專業的CT機掃描,得到木盒內的詳實情況後,打開木盒。該木盒共有四重(木盒打開,裡面是鐵盒,再裡面是木貼金盒,最後是一個銀盒)。銀盒底部鋪有一層碎粒式的捨利,上面放著一尊釋迦牟尼涅槃像,銀盒裡還有一個銀質小瓶,裡面裝著四顆捨利,三顆為水晶質地,一顆為鉛質。在最外層的木盒內,裝有銀筷子、銀勺、銀钗、銀龜、銅鏡、水晶念珠等一批供奉品。

    塔基樣式意義重大

    對於隆平寺塔基的考古發掘,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表示,這是上海地區首次經考古發掘確認的古塔遺址。據塔基直徑推測,隆平寺古塔的體量超過目前上海所存的其他13座古塔。隆平寺塔基的建築方式,是以地宮為中心,采用夯土堆築而成,地宮上部用兩條十字相交的木板作為封護,這種結構方式在國內也是僅見。因此,它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據陳傑介紹,地宮內發現的古代錢幣多達1萬多枚,年代最晚的是天禧通寶,符合文獻所記載的隆平寺落成時間。在隆平寺塔基遺址中,發現地宮覆磚上面很多都印有文字,記載了捐助者、供養人的姓名。這說明,隆平寺不同於官辦寺廟,它完全是民間捐助的,這也印證了中國宋代佛教世俗化的進程。

    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

    此次考古發掘青龍鎮遺址,除了隆平寺塔基遺址之外,還出土了6000多件可復原瓷器和數十萬片碎瓷,這些瓷器絕大部分為中國南方窯口生產,包括唐代著名的越窯、德清窯、長沙窯,宋代的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等等。研究人員發現,青龍鎮大量出土的建窯瓷器與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發現的瓷器非常相似,這就解釋了宋代中國南方瓷器通過青龍鎮轉口,然後沿海北上,銷往高麗與日本的路徑。

    陳傑表示,這次發掘的隆平寺遺址,其隆平古塔在當年還有作為江邊燈塔的指示功能以及鎮海的功能。通過考古實物與文獻相互印證,證明青龍鎮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添加了新證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