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商人花1.1億人民幣購置徽派民居美國復建

商人花1.1億人民幣購置徽派民居美國復建

日期:2016/12/14 11:29:22      編輯:古代建築

  1997年,美國人到安徽黃村,花費1700萬美元(約1.13億人民幣)買下徽派民居蔭余堂,拆下一磚一瓦,原封不動搬到美國,在大波士頓塞勒姆的迪美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按照原貌復原,快20年過去,這裡日參觀人數上萬。
蔭余堂建於清朝嘉慶年代,是黃姓富商的私人住宅,曾經居住過黃姓的八代人。1980年代,黃姓所有居民已從中搬走,房子面臨拆除的命運。1997年,在辦理完相關的手續後,蔭余堂被小心拆卸,拆除進行了4個月,拆下來的部件包括2735個木構件、972塊石片和當時屋內擺放的生活、裝飾用品,甚至連同魚池、天井、院牆、地基、門口鋪設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來。1998年2月,裝滿40個國際集裝箱的部件被運到馬薩諸塞州的倉庫;經過中美專業人員的合作,按照原貌復原了蔭余堂。
2003年6月,蔭余堂終於加入到迪美博物館已收藏的23棟歷史建築的行列,正式向公眾開放,據說第一天排隊參觀的人數就上萬。這座建築只有兩層樓、十六個房間,整個工程,從在中國拆遷到在迪美復原建成,歷時7年,耗資1.25億美元。
至今,蔭余堂還是令該館引以為傲的收藏。在迪美博物館現代風格的大堂,只經過一道門,就走進了蔭余堂,仿佛走進了中國,很有穿越時空的感覺。建築盡可能地保留了它在中國時最後遺留的所有信息,每一張牆上的貼紙,每一個竹籃、壁畫、窗格、相框、照片、標語、毛主席像和報紙等,甚至被角都被微微掀起了。
博物館的理念是保留蔭余堂拆卸之前的面貌,也就是1980年代的面貌,而不是房子最早建成的面貌。最早的面貌已經隨著歷史的流逝而無法見到了。
蔭余堂有很典型的徽派建築馬頭牆風格。在中國,隨著城市化發展,不少古建面臨被拆除命運,原有地皮上建了新式的表面上貼有瓷磚、房間更寬敞、沒有天井和內院的敞亮農家小樓。而這棟被搬遷至異國他鄉的建築,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蔭余堂1996年被美國史學家白鈴安(Nancy Berliner)發現,後來得到“美國富達投資集團”旗下的基金會的支持。圖為美國富達投資集團董事會主席愛德華-約翰遜。來源:騰訊新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