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千年古鎮瓜果飄香惹人醉

千年古鎮瓜果飄香惹人醉

日期:2016/12/16 18:14:33      編輯:古代建築

1244430911785.jpg

青城鎮瓦窯村瓜農正在瓜棚裡摘瓜

  中國甘肅網6月8日訊 六月的青城,什麼都熱了起來:氣溫較之蘭州總是高出兩度左右!多年來為農民持續增收立下“汗馬功勞”的設施農業也隨著“超甜金星”西瓜的大面積上市攪熱了市場!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的榆中青城如今過上了瓜果飄香人氣旺的好日子。

  6月4日下午,榆中縣青城鎮瓦窯村瓜農張財自正在瓜棚裡摘瓜。今年他種了1.7畝西瓜,全部選用新品種“超甜金星”,自五月中旬上市以來僅頭茬就已經收入8500元。張財自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五月底他去皋蘭參加了蘭州西甜瓜大賽,他種的瓜還獲了三等獎。在瓦窯村的瓜地旁,隨處都能看到前來收瓜的商販,一會功夫就收購了滿滿一車的西瓜。

  大棚西瓜是繼青城支柱產業———日光溫室蔬菜之後的又一主導產業,目前已建成鞑子灣、白家坪兩個千畝大棚西瓜基地,並逐年向全鎮輻射發展,種植面積達3567畝。青城西瓜香脆可口,含糖量高,上市時間早,深受城鄉居民青睐。自西瓜上市以來,平均每天迎來青海、寧夏、蘭州、白銀等地的客商200多人,大小車輛100多輛。通過種西瓜,瓜農每畝平均可收入5000元,下茬種龍豆,畝均可收入2000元,當年給全鎮農民帶來收入480萬元,成為青城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年初種瓜,瓜完種豆,年底再收豆。一畝地下來年收入超過了萬元!”農民老曾看著剛出苗的龍豆對記者說,能從莊稼地裡得到這麼多實惠,多虧了鎮政府為老百姓引進的設施農業。

  據了解,毗鄰黃河的榆中青城鎮自古以來農作物主要以小麥、豌豆等傳統為主,發展設施農業緊緊圍繞“政府推動、科技示范、市場引導、群眾自願”的發展思路,以城市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設施農業建設初露端倪。截至2008年底,全鎮設施農業面積7450畝,戶均面積1.46畝,戶均收入2萬元。

  青城鎮雖然遠離榆中縣城、蘭州市區,但這裡的設施農業為何能發展得如此之快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年來,在科協會員、蔬菜研究會會長滕興祥、會員滕漢義、張成順、羅進勇、顧炳極等會員的帶動下,青城鎮的日光溫室面積從1998年的580畝發展到目前的3883畝。2000年引進和推廣的茄王及茄子嫁接技術,使日光溫室茄子畝均產量增加到1萬公斤,每畝增產2000公斤,每年給農民增加經濟效益256萬元。長期在農業第一線的張成軍對記者說,在設施農業方面,農民滕興哲引進的西葫蘆新品種,使日光溫室西葫蘆畝均產量由原來的1.2萬公斤增加到1.5萬公斤,每畝增產1500公斤,增收2400元。另外,在高架大棚西瓜分會會長曾立文,會員張玉龍、曾正宇等的帶動下,使大棚西瓜從瓦窯村的鞑子灣向全鎮輻射發展,累計達到3567畝。高架大棚上茬種西瓜,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上市,抓住了市場空檔,畝均收入4000元,下茬種龍豆,畝均收入2000元,每年給青城鎮農民帶來收入480萬元,成為青城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科協會員、葡萄分會會長王興民同志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了美人痣、黑玫瑰、滕稔等新葡萄品種,改變了青城鎮葡萄品種單一老化的現狀,提高了葡萄的產量和質量,增加了經濟效益,並在他的帶動下,發展庭院葡萄516戶,大田葡萄300畝,每年給農民帶來經濟收入220萬元,成為青城乃至全縣的地方特色農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