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千年古鎮陽邏轉身國際新港

千年古鎮陽邏轉身國際新港

日期:2016/12/16 18:34:06      編輯:古代建築
【長江網訊】  長江日報訊(記者蔣太旭  通迅員陳光燦) “依呀嗬!站攏來,一二三喲……”年近七旬的老碼頭工人萬道明唱著當年的碼頭號子,他告訴記者:在長江碼頭上扛了大半輩子的貨物,從沒想他所從事的這一“行當”會最終成為城市的歷史記憶。而在離他家不遠處的陽邏港集裝箱碼頭,雖貨運繁忙,卻早已看不見碼頭工人哼著號子,肩挑背扛貨物的身影。由電腦程控的現代化貨運設備正發揮著巨大效益。 

  作為武漢的“東大門”,位於長江下游、距漢口約三十公裡左右的陽邏經濟開發區,不僅歷來為兵家必爭的關要,也是一座因碼頭而興的千年古鎮,民國時期即為湖北省境內長江港十八個碼頭之一,成為鄂東地區對外輸出或輸入物資的主要通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水運規模達到顛峰,僅1985年港口吞吐量就超過100萬噸,年客運量達233萬人次。

  20多歲就在陽邏碼頭從事搬運的萬道明老人,以他的親身經歷見證了這一段歷史。他回憶說,那時在碼頭上運輸的貨物大多是棉紗、五金百貨、化肥及礦石等。鼎盛時期僅碼頭工人就有數百人,碼頭沿岸碼頭號子此起彼伏。

  2004年,長江中上游首家大陸與港合資的現代港口——武漢陽邏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在陽邏老碼頭上游約2公裡處的武矶山下建成開港。作為一座可通行萬噸級巨輪的現代深水碼頭,其貨物可在“48小時”通江達海。專家稱,這是武漢碼頭經濟由“江河”邁向“大洋”的主要樞紐。

  據港口相關人士介紹,目前該港口僅今年頭8個月的累計吞吐量就已接近11萬標箱,相當於2003年武漢集裝箱港口全年吞吐量的總和。待2010年,二期完工後,港口年實際吞吐能力可達150萬標箱。

  而在距此不遠處的陽邏老碼區,大面積拆遷工作已全面鋪開,江邊的一些老碼頭、建築正在被拆除。當地一位居民告訴記者,不久,他們也將從這裡遷出。

  接照武漢新港的建設規劃,將來這裡將成為未來武漢新港的核心區。建成之後,這座千年古鎮將成為中國大陸中西部通往世界的大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