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古建築從保護走向活化
日期:2016/12/14 10:55:08   編輯:古代建築在何氏族人集資修復後,原來閒置多年倫教羊額何閒公祠堂重新煥發活力,成為中老年人休閒娛樂聚集地。每天早上,不少老人都會走出家門,匯聚到這裡聊天、活動,其樂融融。
這是順德民間力量“活化”歷史建築的一個小案例。在工業化時代,各種歷史建築常因各種問題而處於閒置狀態。但進入城市化時期,這些歷史建築卻因其承載了區域的發展記憶而成為城市“個性”的彰顯者,也為市民休閒娛樂提供了一個新空間。
在城市升級計劃即將滿三年之際,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從城市升級走向城市升值,這不僅需要產業活力作為支撐,更需要文化魅力來點綴。7月4日,順德區文體旅游局召開歷史建築活化共享計劃咨詢會議,就即將推行的活化共享計劃征詢委員代表意見。按照計劃,順德擬投入6000萬,力爭用5年時間打造一批順德文化新地標。
老建築煥發新價值
作為嶺南水鄉,順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大量的歷史古建。
根據調查,順德區共有462處不可移動的建築或構築物,包括祠堂、古民宅、名人故居、古橋梁等。其中古遺址2處,石窟寺及石刻3處,古墓葬1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70處,古建築372處。它們中的2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5處為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以清晖園和碧江金樓最為出名。作為嶺南園林的一個傑出代表,清晖園及其周邊建築見證了順德開邑五年的順商文化,而碧江金樓及周邊是目前順德乃至廣東最大規模、保護最完好的古祠堂群。
“這些建築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歷史,蘊含著城市的文脈。”順德區文體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說。但是,在工業化追求效率至上的年代,這些建築因開發難度大、商業價值低而往往成為城市裡“被遺忘的角落”。
順德區文體旅游局在相關匯報中就指出,目前順德的歷史建築普遍存在閒置不用、利用不足的情況,不少建築背後的文化內涵並未挖掘出來,還停留在建築符號階段,同時部分建築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後續運作資金而陳舊殘缺。
但實際上,作為城市個性的代表,這些古建築在如今高樓林立的城市化進程中,都是無法復制的城市“印記”。近期,順德有關部門組織媒體走訪江浙地區,媒體同行無不歎服昆山、吳江、杭州等地的城市魅力。而綜觀上述幾個城市,在高度同質化的現代化過程中均是通過復興歷史建築來形成鍛造自身的城市氣質,如昆山周莊、吳江同裡、杭州西湖等等,既是城市魅力的載體也是其城市“個性”的體現。
“在保護的同時,活化善用歷史建築,讓它們煥發活力,對提升城市內涵與魅力,有著重要意義。”順德區文體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說。“這些建築所形成的空間同時也可以為市民生活提供一個休閒好去處。”一咨詢委員說,在解決溫飽之後,市民開始追求品質生活,對城市公共設施尤其是休閒空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將引入社會運營新模式
翻查歷史即可發現,作為經濟發達地區,順德政府也高度重視歷史古建的保護工作。早在2006年,順德區政府就制定了《保護和開發歷史文物資源的實施方案》,采用區、鎮、村三級配套方式,投入8000多萬元開展文物維修和利用工作。正是這種大投入讓順德清晖園、樂從陳氏大宗祠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修繕和維護。
“順德歷史建築普遍呈現點狀分布,整體效應未能充分體現。”順德區文體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說。為此,順德擬投入6000萬元推行“歷史建築活化共享計劃”,力爭用5年時間打造一批順德文化新地標。
根據計劃,順德將投入5000萬元打造若干個具有順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項目。根據本地現狀,這些項目擬選取狀元文化、祠堂文化、工業歷史、人文水鄉、家具和華僑等五大主題,利用歷史建築綜合片區,實現文化和旅游的綜合開發。同時,該區也將投入1000萬元活化一批成熟的單個歷史建築,將其發展成為公共文體服務陣地,讓市民大眾獲得更多的學習、觀賞、娛樂、休閒的權利,在共享中受惠。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計劃將引入社會運營的新模式。政府將向社會公開尋求合作機構,並成立由政府和非政府專家組成的順德區歷史建築活化共享計劃咨詢委員會,綜合評選出最佳方案和組織實施。
對勝出的方案,政府會給予合作機構一定時期內的歷史建築租賃經營權,實行免租或設立收取低廉資金,同時設立專項資金用以扶持資助活化項目,根據項目的用途、規模、社會影響、投資額度等因素,最高給予1000萬元資助金額
對一些暫未適合社會運營的,或向社會公開沒有相應的項目,采取區鎮各出資50%共建的方式進行活化,功能以公共文體服務為主。
香港經驗:實施伙伴計劃,將歷史建築化為文化新地標
對於歷史和文物建築,香港人說得最多的是“保育”和“活化”,不是單純的保護、保存,還要找到可持續的方式活化更新。從2008年開始,香港連續推出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運用創意將建築物轉化為獨特的文化地標,並采取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注入商業管理元素,盤活歷史建築。
在盤活的過程中,政府會向社會上的一些非營利機構發出合作邀請,機構應邀向政府遞交活化歷史建築的建議書,詳細說明如何保存和發揮有關歷史建築的價值,如何運營、如何令社區受惠等問題。
如果計劃書通過,政府會撥款翻新建築,投入使用後政府只收取象征性的租金,前兩年政府還可以提供500萬元港幣的運營補貼。
這樣一種既不破環建築結構,又保存其文化韻味的活化方式,得到了不少民眾的認同。之後,香港還把廢棄法院變為藝術學校,跌打診所變身為中醫診所,華工的屯捨變為文化館。
據了解,香港把全港的歷史建築分為三級。不同等級的歷史建築,在活化改建過程中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的外立面不能改變,有的內部結構不能改變,有的可做適當改變等。
除此之外,在香港,如果歷史建築是屬於私人建築,為免歷史建築遭到拆卸重建,政府會與業主協商,包括換地或轉移發展權益等,來補償私人業主的損失。自2008年起,政府還會協助已評級的私人歷史建築的業主進行修葺和定期保養工程。
而對於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在活化時,會主要考慮它的社會價值。這些建築大多會用作學校、醫院、旅社、博物館、生活館或創意館。
現場:委員熱議如何活化歷史建築?既不能唯公益也不能唯商業
哪些歷史建築該納入活化共享計劃?該采取哪種方式對歷史建築進行活化?在活化過程中如何注意文化性和商業利益的平衡?上周五,在咨詢會現場,各位委員代表就“活化”歷史建築所涉及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市民集體記憶 也應納入“活化”范疇
在保護文物的過程中,葉中平認為最迫切的是制度建設,有了制度才能有持續的建設發展,否則很難把保護工作落到實處。而在制定制度之前,要對文物進行全面的摸底。“對文物的定義應該要因地制宜,因時決定。”葉中平舉例說,中國歷史很長,而順德歷史相對較短,用同樣的標准並不合適。
他認為,一座建築是否屬於歷史文物應該從多方面判斷,例如考慮它是否具有社會價值,是否有市民的共同回憶。像大良彩虹橋、人民大禮堂等地方,都是順德一個年代市民的集體回憶,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產生的,和當時社會經濟、文化有關,它們都應該受到保護。
讓小朋友 帶動家庭參與
歷史建築的活化要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這是當天參與順德區歷史建築活化共享計劃咨詢會議委員們的共識。
“文物的保護不單單僅依靠政府出台政策,更要政府與社會共同保護,共同享用,使文物與歷史建築的價值最大化,不再是一個擺設。”順德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順德區文體旅游局常務副局長饒林海說,政府在推進項目的過程中,應該是一個制定規則、重在管理的角色,而具體的操作應該讓民間參與。
葉中平認為,閒置多年的倫教羊額何閒公祠堂重拾當年生機,發展成一個社區中心,是民間參與歷史建築活化的好例子。但同樣在倫教,有另一間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何氏祠堂,至今仍未被保育。不少何氏族人表示,希望政府能放開保護的權限,讓有能力的同姓宗親參與到文物保護當中。
其實,順德祠堂眾多,它們大多分布在各村鎮角落,有的由民眾自主籌資維護,但更多的是未有受到保護。“政府不應包攬太多,而應該鼓勵同姓宗族維護祠堂,希望祠堂能在群眾保育下,再次活躍。” 順德區政協專職常委羅瑞強說,活化共享要以社會運作為主。
此外,佛山市天行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堯提出,鼓勵更多小朋友參與到活化計劃當中,為歷史建築聚集人氣。“一個小朋友能帶動兩代人,以小朋友為紐帶,鼓勵各個家庭參與和傳承順德文化。”他說。
文化與旅游 要因地制宜
在活化歷史建築時,既不能唯公益,也不能唯商業,而要兩者兼顧運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一事一議。“哪些適合搞公益,就搞公益,適合搞旅游的就搞旅游,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制定活化方案。”饒林海說。
他認為,歷史建築既有文化價值也有旅游價值。其中,文化價值較大的歷史建築,大多適合開發公益性項目,可用作文化建設或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這時,政府可給予項目一定的運作資本,讓項目組自主進行文化展示、文化推廣、文化傳承的活動。
而對於旅游價值偏重的歷史建築,如清晖園、陳家祠、錦巖公園等,應在保護其文化價值的基礎上,考慮引入運營機構進行商業化開發。
以資引資 撬動民間資本參與
如何制定資金的下放形式,實現資金的最大效益是本次討論的重點之一。“用政府的啟動資金吸引社會更多的資金,在開發過程中實現資源共用。”順德區決咨委委員、順德區清晖園博物館副館長李健明建議,政府可先向較為成熟、民眾修復意向高的項目投放資金,再以資引資,調動民間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政府應該對每個項目都有最低投入資金,但不設上限。”羅瑞強說。他同時認為,在資金投放時應該要根據項目的進程投入資金,而不要一次性發放,以此監督項目進度。
此外,在歷史建築活化時,應該制定前瞻性的資金使用細則,針對項目做出細致的可行報告。另外,也有委員提出,不同的項目資金投放要區別開來,對小項目可制定出獎勵機制,借此提高民間投入的積極性。(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