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定幾個點哈哈——蘇州

定幾個點哈哈——蘇州

日期:2016/12/14 20:59:27      編輯:古代建築
1.拙政園,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位於蘇州市東北街一百七十八號,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堪稱中國私家園林經典。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八十三點五畝,開放面積約七十三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約三十八畝。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特殊旅游參觀點,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拙政園占地面積52000平方米,又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東園山池相間,點綴有秫香館、蘭雪堂等建築。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其中主體建築鴛鴦廳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部分,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 南水鄉的特色。主體建築遠香堂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主景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籐蘿紛披,兩山溪谷 間架有小橋 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雲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 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

2.周莊,地處江南水鄉腹地,上海、蘇州、杭州的中心位置。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莊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 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古鎮周莊,史載於1086年的古鎮周莊,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稱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周莊於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周莊的水道有的可以直接通到宅院,主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上船。周莊的古橋比較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無疑就是“雙橋”。

周莊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雖不及意大利威尼斯的壯觀和宏偉,但卻是別有情致,周莊環境幽靜,建築古樸,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0.4平方公裡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出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大陸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澤國。波光粼粼的水巷,小船輕搖,綠影婆娑,返樸歸真的小鎮風情,會令游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元代名句: 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

從高處俯瞰周莊,湖水恰將周莊環抱入懷。湖水潺緩,雖沒有河流的湍急、大海的善變,卻有它獨特的味道。偶爾湖上劃來一支橹船,搖橹人有力的臂膀、橹船發出的節奏分明的吱吱聲與湖水交織成一曲動靜互融的戀曲,粉牆烏瓦和小橋流水構成的周莊,船的梭織連成的周莊,是一種禅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園,總讓人有一種安寧和平的感覺,讓人隨便想想些什麼就想到什麼,讓人散開心中的積郁。

3.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十裡的楓橋鎮,創建於梁代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寺院”。相傳唐貞觀年間寒山子曾在此當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唐朝詩人張繼當年途徑寒山寺,滿懷旅愁觸景生情的寫了下《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從此,詩韻鐘聲,脍炙人口;寺以詩名,傳播中外。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的梁天監年間。到了二百年後的唐代,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改名為“寒山寺”。這座寺廟,歷經數代,屢建屢毀於火,現在的建築是清末重建的。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後,該寺便聞名了。 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

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於兩側的十六羅漢像。殿內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

寒山,又稱寒山子,唐代貞觀年間,原居住於始豐縣(今浙江天台)寒巖,擅長詩詞文章,寫有詩300余首,後人輯為《寒山子詩集》。拾得,本是孤兒,由封干攜入天台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與寒山是好友。後人輯其詩附於《寒山子詩集》中。這幅石刻畫是一種意筆畫,寥寥幾筆便刻畫出他們兩人春風滿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態,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大殿前院兩側,有6棵五針松,就是日本愛媛縣各界友好訪華團(一行26人,團長為愛媛縣知事白石春樹)的朋友們於1976年4月10 日下午栽種在該寺的,這樹是在日本愛媛縣生長的,日本叫:’五葉松",當時已生長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側懸掛著一口日本友人於清末送來的支那銅鐘。鐘面上镌有記述鑄鐘緣由的銘文。此鐘一式共兩口,一口懸在日本館山寺,一口送來寒山寺。

藏經樓系原來收藏陳放經書處,樓屋頂有《西游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悟淨的雕塑像。一樓內牆壁上嵌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文(系禅宗)。還嵌有董其昌(1555一1636,上海松江人,明代傑出的書畫家)等人的書法碑刻。鐘樓為二層,八角。樓下石碑為重修寒山寺時所立,正面碑文為程德全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寒山寺時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錢額。傳說張繼詩中的鐘就是懸於原來這裡的鐘樓樓上。但現在的鐘樓建築和這裡的鐘都不是唐代的了,現在這口鐘是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鑄的,距今有9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鐘樓是解放後按原樣修復的。《楓橋夜泊》詩石刻碑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傳說詩人張繼去唐時首都長安(今西安)赴考後,落第返回時,途經寒山寺,夜泊於楓橋附近的客船中,夜裡難以成眠,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有感而作。 《楓橋夜泊》詩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日本的小學生把這首詩作為課文來講授和背誦。今天,日本人到蘇州旅游,也無不以一睹張詩碑刻為快。

4.蘇州市虎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蘇州城西7公裡,海拔34.3米,面積282.3畝。“虎丘”一名來歷已近2500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阖闾犯破傷風死,葬於此山,入穴三日後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公園裡有許多名勝古跡。雲巖寺塔(也稱虎丘塔)為國家級文物,斷梁殿為省級文物,梁的中間為兩根梁斷開接起來的,可以看到斷縫。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千年以來,虎丘山依托著秀美的景色,悠久的歷史文化景觀,享有著“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

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镌刻著四個大字:“虎丘劍池”,據說這四字出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手筆。另有傳說,現在的虎丘四字已非顏氏原書,而是後人補書刻上去的,所以在當地有“真劍池、假虎丘”的說法。所謂劍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長劍的水池。吳王阖闾墓可能建在這裡,相傳當時曾以魚腸劍和其他寶劍3千為吳王殉葬,故名劍池。山上有一石井,傳為唐代陸羽所挖,稱為“陸羽井”。陸羽是我國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長期居虎丘,一邊研究茶葉,一邊寫作《茶經》。他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評為“天下第五泉”。

5.木渎景區名列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首。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中國園林古鎮。明清時有私家園林30多處,現已修復嚴家花園,虹飲山房、靈巖山館、古松園、榜眼府第,盤隱草堂等,其中嚴家花園為江南名園,為台灣政要嚴家淦先生故居;虹飲山房是乾隆民間行宮,內有二十道清代聖旨,彌足珍貴。其深厚的文化蘊積,幽雅的園林環境,脍炙人口的歷史傳說,為現代都市人提供了一個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閒的好去處。

木渎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相傳春秋末年, 吳越紛爭,越國戰敗,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吳王夫差為取悅西施,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積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以吳國故都設立吳縣,木渎隸吳縣。三國時,木渎已是三吳重鎮。東晉時司空陸玩為陸遜後裔,曾建宅於靈巖山館娃宮舊址,後捨宅為寺,木渎成為佛教勝地。宋代,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北宋設木渎鎮,屬吳縣,鎮以渎名。”,當時木渎已是蘇州城西諸鄉鎮的中心。至明代,木渎為吳縣六鎮之一。清朝中葉,木渎已是吳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揚繪有一幅乾隆年間姑蘇繁華風貌的寫實性圖卷《盛世滋生圖》,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為這裡的山水風光而傾倒。民國時為木渎區公所駐地。

1949年4月解放後,為木渎區政府駐地。1952 年升為縣直屬鎮。1954年9月劃歸蘇州市郊區。1958年8月,復劃歸吳縣。1985年金山鄉與木渎鎮合並,遂成為鎮管村的建制鎮。

6.蘇州西山,又名洞庭西山,位於蘇州古城西南40多公裡的太湖之中,南北寬11公裡,東西長15公裡,面積79.8平方公裡,是我國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島嶼。與周圍34個小島構成一幅巨型的山水盆景。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森林多彩,花果飄香,物產豐腴,名聞中外,是旅游的天堂,度假的樂園。湖中72峰有41峰在西山,最高峰缥缈峰海拔336.6米。山丘上部多灌木疏林和草坡,山丘中部為松樹和闊葉樹混交林,山丘下部為果樹和茶樹。果樹品種有柑橘,楊梅、青梅、枇杷、桃、李、杏、柿、棗、石榴、櫻桃、葡萄、銀杏、板栗等,南北方干鮮果兼而有之。四季有花,四時有景。太湖西山是名副其實的“花果山”。

西山歷史悠久,勝跡眾多。三山島曾出土1萬年前舊石器和古動物化石,把太湖流域的歷史推前到舊石器時代。相傳夏禹來此治水,“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吳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賞月。吳越交戰,留下烽燧墩,戰船碼頭等古跡。秦末漢初,“商山四皓”在此避亂隱居。東晉南北朝,佛道盛行,建有三庵十八寺。南宋遺民在此建宅造園,留有古建百余幢。蘇州西山,又名洞庭西山,位於蘇州古城西南40多公裡的太湖之中,南北寬11公裡,東西長15公裡,面積79.8平方公裡,是我國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島嶼。與周圍34個小島構成一幅巨型的山水盆景。

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森林多彩,花果飄香,物產豐腴,名聞中外,是旅游的天堂,度假的樂園。如今,蘇州西山相繼被國家命名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這顆“太湖明珠”愈發顯得熠熠生輝。登巅俯視太湖,沐日浴月,煙霧無際,美不勝收。西山因太湖而妩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豐富多彩。這裡山巒起伏,奇石嶙峋,峰回路轉,曲徑通幽,自古就形成了以地帶景,以景抒情的八大美景和七大名勝。

7.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這是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費孝通對江蘇省蘇州市甪直鎮的高度評價和贊譽。甪直鎮作為神州水鄉古鎮的佼佼者,的確名不虛傳,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贊歎不已。

當人們來到甪直,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甪”究竟是怎麼來的,這裡為什麼叫甪直?據《甫裡志》載:甪直原名為甫裡,因鎮西有“甫裡塘”而得名。後因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為“甪直”。又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徑甪直,見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來,沒有戰荒,沒有旱澇災害,人們年年豐衣足食。

當人們進入古鎮,就會感悟到一種舒適感,一種甪直古鎮特有的新奇感。鎮上河水清清,環境幽雅,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歷史景觀,鴨沼清風、分署清泉、吳淞雪浪、海芷鐘聲、浮圖夕照、漁蓮燈阜、西匯曉市等被先人們概括的“甫裡八景”雖然歷經歷史的磨難,大部分已經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們當年的恢宏的風彩。建於公元503年,據今1495年歷史的甪直保聖寺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蒼桑,卻仍然保存完好。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曾為寺題抱柱聯:“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裡禅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後講“保聖寺的羅漢塑像,筋骨見胸,脈絡在手,盡管受著宗教題材的束縛,而現實感卻以無限的迫力向人逼來,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種崇高的美”。

8.留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是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中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全園占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其間以曲廊相連。迂回連綿,達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辟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留園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一九六一年,留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園在內的蘇州古典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建築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余,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 留園內的建築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

9.沙家浜風景區位於秀麗明媚的陽澄湖畔,交通便捷,北離常熟市區10余公裡,南達滬寧高速蘇州、無錫互通40和50公裡,東接常昆線至上海85公裡,2003年建成的蘇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內互通,205省道復線和錫太路與之相接,成為長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全區以“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獨特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崛起於旅游市場。

沙家浜因京劇《沙家浜》而家喻戶曉。抗日戰爭時期,在蘆葦蕩的綠色帳蔓裡,新四軍戰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戰斗詩篇。現辟有蘆葦蕩、教育館、春來茶館等景點。近年來景區日趨完善,水面蘆葦蕩從最初的150畝增加到現在的2200畝,湖蕩中菱荷相間,蘆葦密布,古色古香的畫舫載著游客穿行在蘆葦迷宮中,尋覓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蘆葦蕩的故事;岸上有按抗日戰爭時期建造的江南小村莊、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新四軍活動舊址等,依稀讓游人瞥見阿慶嫂、郭建光的身影。

沙家浜風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華東地區最大的生態濕地之一,一區占地1000多畝,已建成革命傳統教育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紅石民俗文化村、蘆葦水陸迷宮、美食購物區等功能區景區游覽圖域和竹林幽徑、阡陌葦香、柳堤聞浪、隱湖問漁、雙蓮水暖等一批景點。

10.古鎮千燈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古鎮物華天寶,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燈”之美稱。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愛國學者顧炎武先生的故鄉,其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直激勵著天下無數仁人志士。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先氏生存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她美麗、富饒、古老而充滿生機,至今仍保留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棋盤式格局和“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沒想到千燈更小。說通俗點,就是一座小廟,一座破塔,一條石板街,幾個名人故居。沒有什麼東西好看,也沒有什麼東西好吃。" 假如這是你游千燈的感想,那你不是真正的游客. 只能說你沒雅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