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融入生活,才有鮮活生命
日期:2016/12/14 10:55:02   編輯:古代建築始建於近600年前,拆除於60多年前,如今景觀重建的雁翅樓,嚴格意義上稱不上“古建築”。但是,原貌重現在車水馬龍的地安門當年遺址,也算續上了數百年的一線文脈。
何況,這“脫胎換骨”的雁翅樓,引入的是古籍書店。古色古香的樓,宣紙線裝的書,本就是“絕配”。“24小時不打烊”的新風尚,更令其增色不少。
同在西城,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萬松老人塔,自從引入民間力量,建成非營利性公共閱讀空間——“磚讀空間”,一直門庭若市。傾注熱情,假以時日,雁翅樓也有望成為京城一座文化新地標。
不過,並非所有的古建築都有此幸運。在歷史變遷中被損毀,因漠視文化價值被拆除,是一種傷。被不正當地占用,長期得不到應有保護和修繕,是另一種傷。修復後“為了保護”大門緊鎖,不對外開放,甚至挪用為私人會所、“個人領地”,是一種痛。雖然成為公共場所,用途設定卻與公眾需求脫節,長期門可羅雀,是另一種痛。
如此種種,令人惋惜,甚至心生疑惑:如果保護起來的古建築,卻“拒人於千裡之外”,那和普通的你我,又有多大關系呢?
唯有融入生活,才有鮮活生命。對古建築來說,也是如此。這種融入,有時是簡單、直接的展示。所以故宮博物院不斷開放新的參觀區域,力爭把壯美的紫禁城盡可能展示給公眾。這種融入,也可以是作為各種文化活動的舉辦空間。在保護古建築本體的前提下,“凝固的音樂”將成為活動的絕佳背景,也將因文化要素的疊加,增添新的內涵和韻味。
位於和平門南的正乙祠戲樓,建於清康熙年間,是北京京劇最知名的戲樓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一度年久失修,危在旦夕。修繕後重新營業,琴瑟琵琶,唱念做打,再次繞梁不絕。如此,才真正稱得上中國戲樓文化史的“活化石”。
這一過程中,市場和公眾的力量不容小視。古建築的利用,在保障安全、服務公益的底線之上,做什麼,如何做,不妨多聽周邊老百姓意見,不妨規范引入社會主體,不妨用市場手段找到“最優解”,這既有助於政府克服“勢單力薄”的局限,也能避免“閉門造車”造成的冷場。
古建築之雁,唯有展開合理利用的翅,才能飛得更高。今夜在雁翅樓遲遲不願走的人們,正期盼著與更多的古建築親密接觸。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