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松江廣富林考古仍有謎 95%遺址核心區未破土(圖)

松江廣富林考古仍有謎 95%遺址核心區未破土(圖)

日期:2016/12/15 15:07:02      編輯:古代建築

 

松江廣富林遺址出土的上海第一件青銅禮器春秋銅鼎口沿。

 

 

M35陶杯

 

    搶救性發掘僅涉及邊緣地帶   近95%遺址核心區域尚未破土

    刷新上海多項考古紀錄、日前成為關注熱點的松江廣富林遺址考古發掘,才僅僅涉及該遺址的邊緣地帶,核心區域仍是留待未來探索的謎。“還有多少區域有待挖掘,發掘出來的東西怎樣保存,是否還會繼續發掘下去……”帶著一連串的問題,記者昨天再次采訪了主持本次發掘工作的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健。

   文物不挖掘更安全

    據宋健介紹,廣富林遺址其實早在1959年就發現了,1961年進行了試挖掘。該遺址涉及的范圍有15萬平方米。目前僅僅發掘了不到8000平方米,而且涉及的都是遺址的邊緣地帶。對於遺址近95%的未發掘地帶,宋健表示,目前,能不發掘的,就不發掘,畢竟文物保護在地下比發掘出來更安全,即便是以後有需要而再次發掘,也是小范圍、帶著研究提出的特定問題去進行。

    今年3月份啟動、目前仍在對遺址北部湖邊地帶進行的搶救性發掘,是為了配合公路建設而進行的。宋健表示,他們現在正在考慮發掘清理完畢後,是填埋掉還是局部保護起來。

    上海歷史可望前推

    “這次發掘出來的陶罐、青銅之類的文物,我們把它保存在了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而類似屍骨之類的有機物,則根據骨骼特征拆解後交由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處理保存。”宋健告訴記者,他們目前工作的重點是寫出本次發掘工作的報告和對發掘出來的文物進行學術研究。初步的設想是將發掘文物分配給上海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松江區博物館以及規劃中的廣富林遺址博物館展出。

    據宋健透露,他們正在進行的研究對象除了廣富林先民的體質、吃住方式、生活環境等聚落形態,本次首次發掘出來的包括石井、青銅鼎殘器等一批周代文化遺存,可能跟“華亭之根”的追溯有聯系。

    考古史上一直認為,上海的歷史最早追溯到東漢末年華亭侯的出現。而在唐代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城鎮,即當時的華亭縣。但從廣富林遺址的數次考古發現,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上海先民與中原移民共同生活的痕跡,代表黃河流域文明的龍山文化和長江流域文明的良渚文化在此交融。有專家推測,約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一批今安徽北部、河南東南部的先民受水災影響,從黃河流域一路往長江流域遷徙。他們中的一部分來到了上海松江佘山以南的廣富林區域。此次發掘中發現的葬俗、城鎮建築遺存,也促使專家們提出設想:上海城鎮史或可再向前推600年。

    遺址范圍可能更大

    記者了解到,除了15萬平方米范圍內的廣富林遺址早已被圈起來屬於保護地帶外。廣富林遺址周圍將被擴建,最終形成一個古文化遺址公園,而遺址核心區域附近還將建造一個廣富林遺址博物館,用於展示考古發現。

    就記者提出的廣富林遺址埋藏的文物是否可能被偷盜的擔憂,宋健表示,他們正在加強保護,因為廣富林的文物分布比較零散,偷盜起來應該不像墓地那樣便利。與此同時,宋健認為,其實相比偷盜給遺址帶來的損害,建築施工問題更大。“根據文物法的規定,大型的施工都要先進行文物勘探,但現在有些施工單位這一意識不太強。”宋健告訴記者,就他們的勘察推測,廣富林遺址可能不僅僅只是目前圈定的15萬平方米,目前很多專家提出松江大學城的北部地下也可能埋藏了廣富林文化的“物證”,所以急需大家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